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化采煤系统的设计与矿井自动化进展

作者

马武

身份证号:6422261980****081X

一、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其开采效率与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能源安全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传统采煤模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矿业对高效、安全、绿色生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智能化采煤系统为核心的矿井自动化技术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智能化采煤系统的设计框架与矿井自动化的发展脉络,分析技术演进中的突破与瓶颈,为推动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思路,助力实现 “少人则安、无人则安” 的开采目标。

二、智能化采煤系统的设计解析

2.1 设计目标

智能化采煤系统的设计始终以行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构建多维度目标体系。安全维度上,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数量,尤其在高风险区域实现无人化操作,同时提升对复杂地质构造的预判能力,降低突水、瓦斯突出等事故发生概率。效率维度聚焦资源开采的精准性与连续性,借助智能调控机制优化采煤节奏,减少无效作业时间,提高资源回收率。协同维度强调系统内各环节的动态适配,实现从采煤到运输、支护的无缝衔接,消除生产流程中的断点。绿色维度则响应低碳发展要求,通过智能调节设备运行参数降低能耗,减少开采过程中的粉尘与废水排放,推动矿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这些目标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智能化采煤系统的设计基准,引导技术应用向更综合的方向发展。

2.2 核心构成

智能化采煤系统的核心构成呈现层级化协同特征,各部分功能明确且相互支撑。感知层承担数据采集重任,通过部署于井下各关键位置的监测设备,实时捕捉地质条件、设备运行状态及环境参数等信息,形成覆盖开采全场景的感知网络,为系统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决策层作为系统的 “中枢”,依托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感知层传输的信息进行深度解析,结合预设模型与实时工况生成最优开采方案,同时具备动态调整能力,可根据突发状况快速修正决策指令。执行层负责将决策转化为实际操作,由智能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等装备构成,通过接收并执行决策层指令完成割煤、支护、运输等具体作业,其运行精度直接影响系统整体效能。三层结构通过数据传输链路紧密连接,形成从信息获取到动作执行的完整闭环,确保系统运行的连贯性与高效性 0。

2.3 关键支撑技术

智能化采煤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多项技术的协同支撑,形成多技术融合的技术体系。智能感知技术通过提升监测设备的灵敏度与抗干扰能力,确保在粉尘、潮湿等恶劣环境下仍能获取高质量数据,同时借助多源信息融合方法提高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智能决策算法基于机器学习与规则推理相结合的方式,既能通过历史数据训练优化决策模型,又能依据专家经验处理特殊工况,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转变。自动化执行装备技术聚焦设备的智能化改造,通过升级驱动系统与控制系统,提升装备的动作精度与响应速度,满足复杂开采场景的操作需求。井下通信技术则通过构建高速、稳定的传输网络,解决传统通信方式在井下的信号衰减问题,确保感知数据、决策指令的实时传递,为各环节协同运作提供保障。这些技术相互渗透,共同支撑智能化采煤系统的功能实现与性能提升0。

三、矿井自动化的发展进展

3.1 发展阶段演进

矿井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技术递进特征,各阶段均对应着行业需求与技术供给的深度耦合。早期阶段以单机设备自动化为核心,技术应用集中于单一生产环节,通过机械控制实现采煤机、输送机等设备的基础动作自动化,减少简单重复劳动,但各设备间缺乏联动,系统整体性较弱。进入综合自动化阶段后,工业通信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多系统集成,井下各环节通过监控网络实现集中管控,地面调度中心可实时获取采掘、运输、通风等数据,生产协同性显著提升,不过此时的自动化仍以人工远程操控为主,智能决策能力有限。当前的智能自动化阶段,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系统具备了自主感知与动态调整能力,设备可根据地质条件变化自动优化运行参数,生产流程从 “人控” 向 “机控” 再向 “智控” 转变,逐步构建起具备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化生产体系。

3.2 关键领域自动化进展

矿井自动化在核心生产领域的突破呈现多维度拓展态势。采掘环节通过智能装备协同技术实现质的飞跃,采煤机与液压支架形成动态响应机制,能够根据煤层厚度变化自动调整运行轨迹,支护动作与割煤节奏精准匹配,大幅降低人工干预需求。运输系统构建起全流程自动化网络,带式输送机实现速度自适应调节,与转载设备形成无缝衔接,井下物料转运效率显著提升,同时无人驾驶运输装备的应用消除了人员随车作业的安全隐患。通风与排水系统引入智能调控逻辑,依据井下瓦斯浓度、涌水量等实时参数动态调节运行状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能耗优化。安全监控领域则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提升预警能力,各类监测设备形成立体感知网络,异常信号识别与事故预判的时效性大幅增强,为井下安全筑起技术防线 。

3.3 技术驱动机制

矿井自动化的持续演进源于多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构建起全域感知基础,通过分布式节点部署实现生产要素的全面互联,为自动化系统提供了海量实时数据,支撑决策的精准性。人工智能算法的迭代升级赋予系统自主决策能力,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挖掘历史数据与实时工况的关联规律,逐步形成自适应的控制逻辑,使设备运行从被动执行向主动预判转变。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动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整合设备运行、地质条件、生产效率等多维度数据,优化开采参数与维护周期,实现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数字孪生技术则搭建起虚实交互平台,将井下物理空间映射为数字模型,支持生产流程的模拟推演与方案预演,为自动化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可视化工具,加速了技术创新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四、结论

智能化采煤系统的设计与矿井自动化的进展,是煤炭行业从 “传统粗放” 向 “智能高效” 转型的核心标志。当前,智能化采煤系统已形成 “感知 - 决策 - 执行” 的完整设计框架,矿井自动化也从单一环节自动化迈向全域智能协同,但技术瓶颈、推广障碍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通过技术攻关、模式创新与体系完善,推动智能化与自动化深度融合,将为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西恒,马盟盟,赵宁.厚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机与液压支架协同控制技术研究[J].煤矿机械,2025,46(07):64-68.

[2]秦艳凯.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机自动监控系统设计[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25,51(05):39-41.

[3] 聂 永 彪 . 采 煤 工 作 面 智 能 化 生 产 系 统 构 建 研 究 [J]. 能 源 与 节能,2025,(03):3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