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下小学古诗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
束会琴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育应突破课堂与学科的局限,实现与生活、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而小学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大语文教育的关键内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多局限于语文单学科范畴,教学模式以字词讲解、背诵默写为主,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古诗文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学习兴趣逐渐弱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跨学科学习成为打破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它能将古诗文与多学科知识有机联结,为学生构建更立体的学习体系。基于此,本文围绕大语文观下小学古诗文跨学科学习展开实践研究,探究如何通过跨学科整合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大语文观与小学古诗文跨学科学习的内在关联
大语文观以“大视野、大融合、大应用”为核心,主张语文学习应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素养。小学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人文思想与艺术元素,其内容的综合性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天然条件。从内在逻辑来看,大语文观的“融合性”与跨学科学习的“关联性”高度契合,二者均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在大语文观指导下,小学古诗文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将古诗文从单纯的语言学习素材,转变为串联历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知识的纽带,让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文本的同时,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进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这正是大语文观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与体现。
二、大语文观下小学古诗文跨学科学习的
(一)学科整合表面化,缺乏深度联结
当前部分小学古诗文跨学科教学中,学科整合多停留在表面,未能实现知识的深度融合,也未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旋律感受诗句的意境美,学科之间缺乏逻辑关联与深度互动。学生看似参与了跨学科活动,实则未能从多学科角度深化对古诗文的理解,导致跨学科学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教师跨学科素养不足,教学实施困难
教师是跨学科教学的核心实施者,其跨学科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然而,当前多数小学教师接受的是单一学科的师范教育,缺乏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与整合能力。在古诗文跨学科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对历史、美术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难以准确挖掘古诗文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也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探究活动。
(三)评价体系单一,忽视综合能力考量
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评价内容集中于学生对古诗文字词解释、背诵默写的掌握程度,缺乏对跨学科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在跨学科教学活动后,教师仍以试卷测试的方式考查学生,未关注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展现出的合作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文化感悟能力,既无法全面反映跨学科学习的效果,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三、大语文观下小学古诗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策略(一)主题式整合:构建多学科知识网络
主题式整合是实现古诗文与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它以古诗文的核心主题为纽带,串联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实践中,教师需先深入挖掘古诗文的主题内涵,再结合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目标,筛选与之匹配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教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围绕“重阳节”这一主题开展跨学科教学:语文学科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独在异乡”的思乡情感与“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描写;历史学科补充重阳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介绍古代重阳节“辞青”“赏菊”等传统活动;美术学科指导学生设计茱萸香囊、绘制菊花图,将诗句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作品;道德与法治学科则结合“孝亲敬老”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重阳节文化。通过主题式整合,各学科知识围绕“重阳节”形成有机整体,学生既能深入理解古诗文的文化背景与情感内涵,又能在多学科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充分体现大语文观的“知识融合”理念[1]。
(二)情境化体验: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感
情境化体验强调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提升学习参与感。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古诗文内容,利用多学科资源创设多样化情境,如表演情境、音乐情境、实地观察情境等[2]。以教学陶渊明《饮酒》为例,语文教师可联合音乐、美术教师共同创设情境: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绘制“东篱采菊”的田园风光图,布置成课堂情境背景;音乐教师选取舒缓的古典民乐《高山流水》片段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宁静的田园氛围;随后,让学生扮演“诗人”,在情境中朗读诗句,并分享自己对“悠然见南山”的感受。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到校园的植物园观察菊花,模仿诗句中的场景进行简单的情境演绎。通过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情境化体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体验者与探究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情感,同时在跨学科活动中锻炼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符合大语文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项目式探究: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项目式探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在小学古诗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与古诗文相关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后,可设计“探秘庐山瀑布”的项目式任务:语文小组负责收集李白的其他山水诗作,分析其诗歌风格与《望庐山瀑布》的异同;科学小组查阅资料,探究“瀑布形成的地理原因”,并结合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估算瀑布的大致高度;美术小组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还原诗句中瀑布的壮观景象;最后,各小组整合探究成果,以“诗画说瀑布”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在项目式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运用语文、科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深化了对古诗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与成果展示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语文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学以致用”的核心思想。
结语:
大语文观下小学古诗文跨学科学习,是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二者的内在关联、现存问题与实践策略,发现跨学科学习能有效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古诗文教学形式,助力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然而 仍需关注学科整合的深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的完善。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更科学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推动古诗文教学与大语文观的深度融合,让小学古诗文教学不仅成为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23-145.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