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作者

雷霆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兴义 562400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做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和社区治理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治的特点,指出当前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多元主体参与意识、社区共治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健全共治制度、激发共治动力、提升共治能力等方面探索了安置社区共治的创新路径,为推动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安置社区、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治;创新实践

引言: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重视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事业,一直把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扶持民族地区的扶贫规划和政策,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实施定点扶贫、东西协作、对口支援等社会扶贫。但由于搬迁安置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村寨,生活方式、就业需求差异较大,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治的特征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各地创新推进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从已有实践来看,安置社区共治呈现出一些鲜明特点。一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易地扶贫搬迁涉及住房安置、就业帮扶、公共服务、社会融合等诸多领域,仅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安置社区积极引导居民、村集体、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等力量参与社区事务和公共服务,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共治格局,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如重庆丰都县的安置社区成立了新老居民议事会,搭建群众议事平台,与居民代表、物业公司、社工机构等共同商议社区公约、物业管理、纠纷调解等社区事务,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组成复杂、诉求多元,传统的社区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共治的新模式新机制。比如,云南文山州在安置社区推行“1+X”党建引领模式,依托社区党组织搭建1个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党员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人民调解委员会等X支队伍力量,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工作机制。三是注重融合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大熔炉”,如何增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众的沟通交流,促进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的融合,是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各地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将之作为社区共治的着力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就业培训和产业帮扶,畅通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稳定增收。注重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特色手工、民俗活动等产业发展,增强搬迁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内部交流交往,增进搬迁群众对安置地的归属感,让他们扎根安置地、建设美丽家园。

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治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受行政区划调整、管理权限下放等因素影响,一些安置社区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与镇、村的管理职责边界不清,运行机制不畅。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功能定位和职责边界模糊,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一些搬迁安置点实行由安置地政府代管,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政府组织动员能力有限。社区服务事务多、居民需求广,但在人、财、物等方面保障不足,社区工作者多为兼职,专业化水平不高,基层治理能力亟待加强,不健全的体制机制和分散的治理力量,制约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开展。

(二)多元主体参与共治意识不足

但当前,政府、社区组织、社会力量、居民个人等对参与社区共治的意识还不够强。一些基层政府对社区治理重视不够,缺乏主动协调和引导,与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的沟通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工作合力。一些社区组织发动居民参与的意愿和能力不足,社区活动针对性不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待提高。搬迁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社区意识淡薄,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一些驻区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对参与社区共治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服务社区的意识不强,多元主体合力不足、活力不够,影响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效。

(三)社区共治能力有待提升

社区共治能力是推进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当前,一些安置社区对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偏少,专兼职比例失衡,专业化水平不高,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一些社区缺乏专职党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带领群众共商共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服务供给不足。受财力物力限制,一些社区在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投入不足,优质服务供给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三是信息化水平不高。社区治理的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资源整合不够,大数据支撑不力,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共治能力不足以成为制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发展的短板,亟需下大力气补齐、提升。

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治模式创新路径

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为宗旨,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共治新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完善社区共治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推进安置社区共治的根本保证,从体制机制、法律制度、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社区共治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按照政府主导、社区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厘清镇、村、社区的管理职责和权限边界,建立权责一致、分工明确、协同有力的运行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规范下放事权,将更多具体事务交由社区、居民、物业等主体承担,减少行政干预。二是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区重大事项党组织研究讨论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社区治理全过程。三是强化制度供给。制定出台安置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政策法规,就管理权限、自治事项、议事规则等进行明确。健全社区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居民的权利义务落实到制度中。加强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矛盾调处等领域的制度建设,提高社区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动力

共治共享是社区治理的价值旨归,充分调动搬迁群众、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多元主体良性互动、资源有效整合。一是畅通参与渠道。健全社区议事会、居民恳谈会等协商议事渠道,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居民代表作用,引导更多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二是创新参与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宣传、环境整治、文化活动等,增进邻里交往。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设立网格员,常态化了解社情民意。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社区积分制,对参与社区活动的个人、单位给予积分奖励。评选表彰社区治理优秀个人、最美志愿者,引导更多群众投身社区建设。四是加强能力培育。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发挥示范户、“领头雁”引领作用,通过参与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带动更多群众主动参与社区共治。

(三)提升社区共治能力水平

共治能力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的关键,把提升社区共治能力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党建引领,壮大工作力量,创新服务供给,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加强党的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建强战斗堡垒。推行“党建+自治”模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二是充实工作力量。科学设置社区工作岗位,加大专职工作者配备力度。完善社工招录、使用、管理、培训制度,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开展就业创业、社会救助、公共卫生等服务。鼓励社会组织进驻社区,提供专业社工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服务圈。四是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智慧社区”,推广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信息化服务。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社区服务、治安防控、应急管理等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运用大数据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到民情在线感知、居民需求精准对接、社区事务高效处置。

结语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安置社区建设事关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新时代安置社区治理,必须把准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有机统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才能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安置地、扎根安置地,在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成臻.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困境与路径探究——以临沂市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7(1):65-72.

[2] 汤曼良,杨彦.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以美育人”的思考[J].大众文摘, 2023(23):0168-0170.

[3] 马烨,王颖.结合型与桥接型社区社会资本的共构--一项基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行动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6(6):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