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无人机倾斜摄影在不动产测绘中的精度分析

作者

沈建刚

云南省地矿测绘院有限公司丽江分公司,云南省丽江市,674100

引言

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全面推行,对测绘成果的精度、效率和成果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地面测量手段在复杂地形、建筑密集区域或高效批量作业场景中存在效率瓶颈和成本高企等问题迫使测绘技术向自动化、三维化方向变革。无人机倾斜摄影因其具备获取高分辨率、多视角影像数据的能力,在不动产测绘中逐步取代部分地面测量与手持影像采集环节,提升了作业效率并增强了测绘成果的空间表达能力。然而,由于影像获取方式的特殊性及建模处理流程的复杂性,倾斜摄影数据的精度表现受多个技术环节影响,亟须对其误差来源、传播路径与控制方法展开深入研究,确保其成果满足不动产测绘的法定精度标准与实际应用需求。

1 倾斜摄影技术在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特征

1.1 多视角影像采集的空间优势

倾斜摄影采用五镜头或多镜头系统进行航拍,涵盖正射和四个倾斜方向,可从多个角度完整覆盖建筑物立面、屋顶及周边地貌,实现全方位影像获取。在不动产测绘中,地物的空间形态需通过立面轮廓与垂直结构精确还原,传统正射影像因视角限制无法体现建筑边界与高度关系。倾斜摄影通过不同视角的数据融合,有效补充了垂直信息缺失,实现了三维测图数据的多源获取。这种空间优势不仅提升了测绘对象的表达完整性,也为后续的不动产登记成果建库、实景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

1.2 三维建模支撑不动产单体界定

倾斜影像经过空三加密、密集匹配及三维建模流程后,可构建高精度实景模型,用于不动产单体轮廓提取与界线判断。在高密度城镇区或权属复杂区域,单纯依赖二维图形资料难以体现空间界限的清晰划分。通过模型的立面量测与结构分析,能够清楚区分楼体附属结构、阳台、挑檐等细节,辅助判断权属边界。同时,倾斜模型具备强烈的直观感,有利于测绘人员与产权单位进行空间协同确认,减少误判,提高测绘成果的权属精度与使用准确性。

1.3 自动化作业提升数据获取效率

相比传统手段,倾斜摄影作业具有明显的自动化特征。通过飞控系统设定航线与姿态参数,可高效完成大面积区域的数据采集,平均单日作业能力可达 5 平方公里以上。在实际不动产测绘中,常涉及多个权属单元、复杂的地形变化与较高的数据密度要求,倾斜摄影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飞行参数,降低人力投入,并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采集和建模作业,为测绘作业周期的压缩与成本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2 倾斜摄影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2.1 航摄参数配置对影像精度的制

航摄飞行高度、重叠率、倾斜角度及相机焦距等参数直接关系到影像分辨率与模型精度。在高密度区域中,航线重叠度若低于 80%将导致图像配准误差加大,空三加密结果不稳定。相机倾角控制在35°至 45°区间可兼顾立面信息获取与模型还原质量,过大或过小的倾斜角度均可能引发立面遮挡与畸变加重问题。此外,影像分辨率的变化影响模型点云密度与三角网构建效果,直接反映在不动产界址线提取的精度表现上。合理的参数配置应根据地物特征与测区复杂程度进行差异化设置,以保障后续数据处理的稳定性和精度表达力。

2.2 控制点布设与坐标体系的一致性

倾斜摄影成果的精度依赖于地面控制点的准确支撑,若控制点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空三加密过程将出现误差累积,导致模型整体位置漂移。一般要求每平方公里布设 5 至 8 个控制点,且均匀分布在测区边缘与核心区域。控制点布设应采用全站仪或高精度 GNSS 仪器进行静态观测,精度控制在 5厘米以内。同时,控制点坐标应与测区使用的投影坐标系完全一致,防止因坐标转换误差影响模型与测图数据的配准。为提升成果权属精度,还需增加检核点进行独立精度评价,确保三维模型在不同测段均具备稳定的几何一致性。

2.3 后处理建模流程中的误差传播

倾斜摄影建模过程包括空三加密、稠密匹配、点云生成、网格重建与纹理映射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均可能引入系统误差。空三配准中光束法平差模型的收敛性影响初始点位准确性,稠密匹配算法受光照差异与影像模糊程度干扰,导致点云缺失或跳变,网格重建阶段若滤波参数设置不当,会形成断面不连续或多边形畸变。这些误差在模型量测与数据转换过程中进一步放大,影响建筑物尺寸、高程与界址线识别。为提升整体精度,应对每一处理步骤进行误差溯源分析与参数优化,并通过多模型比对校验其空间一致性。

3 不动产测绘精度评估与控制策略

3.1 测图精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

不动产测绘精度应从平面精度、高程精度、界址闭合误差、边界角度误差等维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依据《城市测量规范》与《不动产测绘规范》,居民用地界址点平面精度应优于 10 厘米,高程精度控制在 15 厘米以内,建筑单体投影轮廓误差不得超过 ±20 厘米。倾斜摄影成果在用于不动产建库与登记时,应通过对比实际测点与模型测点坐标差值,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进行定量评价,并划定不同用途区域的精度等级要求,推动从成果评价向过程控制转变。

3.2 精度提升的参数优化与流程改进

为提高倾斜摄影在不动产测绘中的精度表现,可从影像获取至建模全过程进行参数优化。在前端采集环节,建议采用三轴稳定云台与大幅面成像传感器,提升图像清晰度与几何一致性;在空三加密阶段,应使用带重加权平差算法以增强边界区域的收敛稳定性;在建模阶段,优选多尺度融合算法与高密度网格重建技术,实现边界清晰、细节还原精度高的三维模型。同时引入控制点与模型数据的自动检核机制,形成精度闭环控制体系,减少人为误差干扰,提升数据处理的标准化与一致性。

3.3 多源数据融合助力精度协同保障

单一倾斜摄影数据在复杂建筑结构或遮挡环境下易产生测量死角,需通过融合激光点云、高分辨率正射影像与地面测量数据进行互补。激光雷达可提供高精度的高程数据与结构信息,填补模型立面遮挡区域的缺失;正射影像可用于地物平面定位精度修正;地面观测数据则作为精度验证基准。通过多源数据在坐标统一、尺度校正与边界融合等维度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提升成果的几何精度,还增强了模型的权属判读能力,为不动产测绘提供系统化的精度保障路径。

结语

无人机倾斜摄影作为不动产测绘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在提升空间表达力与作业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测绘精度的保障仍需依托系统化的技术路径与全过程质量控制。从数据获取的前期准备到建模处理的技术细化,再到成果精度的评估优化,均需严格执行规范流程与精度标准。未来应通过控制点精度管理、参数动态优化及多源融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倾斜摄影在高精度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边界,为权属登记、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中,李正宇.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2,45(10):124-127.

[2]胡泽宇,邓文磊.基于三维建模的倾斜影像精度评估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23,48(2):67-71.

[3]林泽涛,赵嘉伟.多源数据融合下的不动产测绘精度控制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23,2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