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探索
张婷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4140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认同感。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功利化、学生基础薄弱等因素,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未得到充分重视。为解决文化教育弱化问题,需探索兼顾技能培养与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本文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提出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师资力量三条策略,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人文底蕴,为职业教育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背景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义[1]。这种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哲学智慧,还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承载着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价值观建设及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任务。通过将这种文化融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次的思想与价值观,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这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这种融合,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体现了教育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1.2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还须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实现人文与技能教育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从单纯的技能掌握提升到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塑造学生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角色。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课程的德育功能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积极引导,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1.3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在阅读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现状与问题[2]。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足,难以深入体会文本内涵。由于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常常忽视语文阅读中的人文素养提升。一些学生表现出阅读兴趣缺乏的问题,传统文化经典的吸引力不够。现有教材内容与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亟需通过优化教学路径加以解决。
2、高职语文阅读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育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培育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独特作用。文化认同感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更是对个人发展与社会融入的深层次支持。中华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规范及生活智慧,为学生提供了精神滋养与文化归属感。而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价值观形成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阶段,传统文化在此时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在文本中鉴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民族精神的力量,进而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此种认同感不仅促进学生内在价值体系的建构,也提升他们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接纳能力,从而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传统文化的滋养使高职语文教育超越单纯的技能传授,彰显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
2.2 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人文功能拓展
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着扩展人文功能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往往侧重于技能训练,而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之一,能够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及文化认同感。通过优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拓展职业教育的人文功能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外形成更加完善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通过其思想深度与哲理性,为学生理解人与社会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意识提供了启发。这种人文功能的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均有益。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兼具职业技能的获得深层次的人文素养。
2.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需求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需求。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认同,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增强,为他们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软实力支撑[3]。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核
3.1 优化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经典嵌入语文教学
优化教材内容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路径之一。在课程设计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其内容需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经典文化作品和著名思想家著作纳入其中。有必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论语》《唐诗三百首》等,丰富教材的文化层次,并通过注解和导读加入对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的深入解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需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设计阅读任务,强调文本的当代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反思,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人文素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2 创新教学方式主题阅读情景教学与文化浸润
创新教学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题阅读通过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内涵,激发阅读兴趣与批判思维。情景教学则创造生动的课堂环境,如通过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实意义。通过文化浸润,将日常教学与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此类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有效促进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转变。
3.3 强化教师素养传统文化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强化教师素养的过程中,提升传统文化知识与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需对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理解,能够在教学中准确传递文化内涵[4]。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开设相关课程,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需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主题阅读和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定期的教学研讨和交流,能够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技能提升。对于高职语文教师而言,不仅需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更需成为学生文化认知的引导者与支持者。强化教师素养的策略直接决定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深度与效果。
4、融合实践中的实施与效果
4.1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调整的具体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措施。这一举措旨在使传统文化经典进入课堂,成为学生阅读和学习的重要部分。具体实践中,通过精心筛选和编排,将诸如《论语》《唐诗宋词》《中华成语故事》等不同形式的文化经典纳入教材。这些文本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藏的智慧与价值。为确保教学效果,有必要对这些经典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使其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配套的辅助材料和阅读指导需同步更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文化知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反馈,并根据理解度和兴趣度适时调整内容,使文化教育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4.2 创新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成果
创新教学活动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主题阅读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传统文化经典,设计相关的问题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内涵[5]。情景教学则通过模拟历史事件或文化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提升其文化体验。在文化浸润实践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讲座和工作坊等形式,增强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存在感。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促进了他们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提高。
4.3 文化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显现效果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教育的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促进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主题阅读和情景教学的创新模式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通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接受度和鉴赏能力也随之提高,从而构建了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进一步探
5.1 高职教育中文化传承机制的长效建议
高职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机制需要建立长效的策略,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持续融入职业教育。应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的积累文化知识。教育部门需推动相关政策支持,包括制定教学大纲标准和鼓励教材编写创新,从而确保文化内容的融入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性。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传统文化的专项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文化传承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校还需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推动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这些机制的构建和运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将更加稳固和持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2 文化融入教学的多学科协同策略
文化融入教学的多学科协同策略强调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各学科可协调配合,将传统文化寓于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跨学科项目学习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化展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化感知能力。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也是关键,通过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实现文化内容的整合。职业教育需建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渗透机制,以确保学生在不同学科背景下都能接触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结束语
本研究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合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和分析。通过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阅读现状,本文提出的三条融合路径,即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培养教师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些实践的有效性,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增强文化认同两个方面得到了验证,同时也推动了高职语文教学从技能型向人文型的转变,扩展了其德育功能,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文化传承的双重需求。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以及教师传统文化教学能力的参差不齐问题依然存在,这可能对推广和深化本研究提出的教学模式造成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探索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其他领域的融合途径,如专业技能教学等,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为职业教育领域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俊杰. 阅读教学,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2,(08):50-51.
[2]周绍炳.浅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J].读与写:上 旬,2021,(01):0182-0182.
[3]任静.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J].文理导航,2023,(25):4-6.
[4]包乌力吉仓王潇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03):78-81.
[5]孙霞. 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05):23-25.
作者简介:姓名:张婷(1991 年 3 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省岳阳市),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阅读教学。
本文系 2023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新课标背景下师范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3C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