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物流中的应用前景与策略
朱雅慧 王玉乾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其效率与成本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当前,传统物流存在仓储分拣效率低、运输路径规划不合理、配送时效波动大等问题,难以适配电商爆发式增长、消费需求个性化等新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可通过数据驱动优化物流全流程,重塑行业运作模式。明确人工智能在物流中的应用方向与落地路径,对突破行业发展瓶颈、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的核心应用前景
1.1 革新仓储管理
人工智能可重构仓储作业流程,大幅提升仓储效率与空间利用率。一方面,智能仓储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货物信息,结合机械臂、AGV(自动导引车)完成货物的自动分拣、搬运与上架,实现“无人化”仓储作业,减少人工操作误差与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机器学习算法可基于历史库存数据、订单需求预测,优化货物存储位置(如将高频出库货物放置在近出口区域),动态调整库存水平,降低库存积压与缺货风险,实现仓储资源的精准配置。
1.2 优化运输环节
人工智能能破解物流运输中的“路径复杂”“运力浪费”难题。在路径规划上,智能算法可实时整合路况、天气、订单优先级等多维度数据,动态生成最优运输路线,避开拥堵路段,缩短运输时效;在运力调度上,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货运需求与运力供给的匹配关系,实现“车货精准匹配”,减少空驶率,同时预测运力缺口,提前调配资源,避免运输资源闲置或紧张。此外,自动驾驶技术在干线物流、封闭园区内的应用,可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运输安全性与稳定性。
1.3 升级末端配送
人工智能为物流末端配送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契合消费需求升级趋势。一方面,智能配送设备(如无人机、无人车)可突破城市交通、地形限制,将货物精准送达社区、农村等末端场景,尤其适用于生鲜、药品等即时性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用户画像分析,人工智能可预测消费者的收货时间、偏好地址(如小区快递柜、家门口),实现“预约配送”“精准投递”,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智能客服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自动解答用户配送咨询,处理异常订单,减少人工客服压力,提升末端服务响应速度。
二、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落地的主要瓶颈
2.1 技术适配性不足
部分人工智能技术与物流实际场景的适配度较低,难以发挥效用。一方面,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未充分考虑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如复杂仓储环境(光线昏暗、货物堆叠)可能导致计算机视觉识别准确率下降,农村复杂地形会影响无人配送设备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技术功能与物流企业需求不匹配,如中小物流企业仅需基础的路径优化功能,而市场上的智能系统多附带复杂的数据分析模块,导致“功能冗余”,增加企业使用成本与操作难度。
2.2 数据壁垒与安全风险
数据是人工智能运行的核心,但物流行业存在数据碎片化与安全隐患。一方面,供应链各环节(如供应商、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散存储,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与整合,导致人
工智能无法获取全链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另一方面,物流数据包含企业运营机密、用户隐私等敏感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若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易引发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降低企业应用意愿。
2.3 成本与人才制约
人工智能落地的高成本与专业人才短缺,成为中小物流企业的主要障碍。在成本层面,智能设备(如 AGV、无人车)采购、系统开发与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超出中小物流企业的承受能力;在人才层面,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企业难以自主完成智能系统的调试、运营与优化,导致技术落地后无法充分发挥效能,甚至因操作不当造成资源浪费。
三、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的落地实施策略
3.1 推动技术“场景化”开发,提升适配性
以物流实际需求为导向,研发“定制化”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一方面,鼓励技术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针对仓储、运输、配送等不同场景的痛点,开发轻量化、模块化的智能系统(如中小物流企业可按需选择“路径规划模块”“库存管理模块”),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另一方面,加强技术迭代优化,针对复杂物流环境(如低温仓储、农村配送)改进算法与设备性能,提升人工智能在特殊场景下的稳定性与准确率。
3.2 构建“数据共享+安全防护”体系,破除数据瓶颈
建立物流行业数据协同与安全保障机制。在数据共享上,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搭建跨企业、跨环节的物流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据脱敏”技术保护敏感信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为人工智能提供全链条数据支撑;在安全防护上,采用区块链、加密算法等技术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全过程安全,建立数据安全追溯机制,明确数据使用责任,降低安全风险,增强企业数据共享意愿。
3.3 完善“成本分摊+人才培育”机制,降低落地门槛
多维度破解中小物流企业的成本与人才困境。在成本层面,政府可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物流企业采购智能设备,鼓励行业龙头搭建“共享智能平台”(如共享 AGV、共享智能调度系统),让中小企业以低成本使用高端技术;在人才层面,推动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物流”交叉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支持物流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在职人员技术培训,提升现有员工的智能技术应用能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结论:
人工智能为物流行业带来仓储革新、运输优化、配送升级与供应链协同的广阔前景,是推动物流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当前,技术适配不足、数据壁垒、成本与人才制约等问题,制约了人工智能在物流中的深度落地。通过“场景化技术开发”“数据安全共享”“成本人才双保障”“政企研协同”等策略,可有效破解瓶颈,实现人工智能与物流产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肖 焕 彬 , 初 良 勇 , 林 赟 敏 . 人 工 智 能 技 术 在 供 应 链 物 流 领 域 的 应 用 [J]. 价 值 工程,2021,38(25):154-156.
[2]蒋安康,姜倩倩,陶晓燕.人工智能应用对物流企业影响的调查研究[J].市场周刊,2022(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