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媒体时代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

作者

沈芃芃 刘安奇 连小宁 赵琮奇 叶晟

丽水市莲都区气象局 323000 丽水市气象服务中心 323000 龙泉市气象局 323000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323000 丽水市莲都区气象局 323000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新媒体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气象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重要领域,在新媒体环境下被赋予了科学普及与公共服务宣传的新使命。传统气象科普方式受限于传播渠道单一、时空覆盖有限、互动性不足等因素,难以充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精准化气象信息获取需求。借助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广泛传播力、高效互动性和丰富表现力,加快创新气象科普工作模式、拓展服务边界,这对于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能力、构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赋能气象科普宣传的优势分析

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展现出多维度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中的诸多短板。首先,传播效率显著提高。借助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气象信息可实现即时、广泛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大幅提升信息触达率和应急服务效能。其次,内容表现形式更加丰富。通过动画、信息图、互动 H5、虚拟现实等技术,可将抽象和专业的气象概念、数据与过程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语言,显著降低公众认知门槛。第三,互动性与参与感大幅增强。新媒体支持实时评论、点赞、分享和投票等交互功能,便于科普主体及时获取反馈、精准把握需求,还可通过设计线上问答、科普竞答和话题互动等活动,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与知识记忆效果,推动气象科普从“单向传输”迈向“双向互动”和“社会共创”[1]。

二、强化新媒体时代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对策建

(一)构建聚合平台与多元传播渠道融合

面对传播渠道多元分化、受众碎片化和效果评估复杂化等新挑战,构建统一高效的信息聚合平台、整合多元传播渠道与资源,成为提升气象科普整体效能的关键策略[2]。当前可用于气象科普的新媒体平台类型丰富,主要包括社交媒体类(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资讯聚合类(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和专业气象服务类应用等。气象部门应牵头建设集信息发布、科普传播、互动服务于一体的官方平台,深度融合社交媒体互动功能、资讯平台整合能力及气象专业服务优势,使公众能够一站式获取权威预报、科普内容、专家解读及实时互动信息。通过 API 接口对接与统一账号体系,实现多平台内容同步发布与用户管理,确保重要信息和科普内容快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尤其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过程中,聚合平台可启动多渠道、分区域、分受众的联动发布机制,极大提升应急科普的时效性与覆盖范围。此外,可运用用户画像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地理位置、兴趣偏好与行为特征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进一步增强科普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

(二)优化内容创作,兼顾专业和趣味

气象科普宣传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受众对它的接受与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下,观众对于资讯的要求愈加多样化,不仅希望能得到专业精准的气象知识,而且还希望内容有趣吸引人,所以,对内容进行优化创作,兼顾专业和趣味,是加强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保证气象科普内容的专业性,气象这门学科具有严谨性,科普内容一定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准确的数据为支撑[3]。气象部门可组织气象科研人员、科普专家对科普内容严格把关,保证资料准确权威。另一方面,应注重内容趣味性的呈现。可以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趣味横生的事例与故事、直观形象的图表与动画,使繁杂的气象知识变得简单通俗。比如科普台风形成的原理,可制作一段动画视频,以卡通形象表现台风如何从海洋中汲取能量、转动发展,最后上岸,同时配以浅显易懂的讲解,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台风形成的机理。另外,结合热点话题、时事热点等,使气象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加观众的关注度、参与度。

(三)加强互动与交流,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

新媒体传播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互动性。公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更倾向于主动参与、交流分享和内容共创[5]。因此,完善互动机制、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已成为气象科普宣传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气象部门可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线上互动活动,如气象知识问答、话题讨论、短视频征集、科普竞赛和模拟演练等。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发起“节气与天气”“我的气象日记”等主题互动,鼓励公众记录并分享天气实况及相关体验,并给予积分奖励或实物激励,以增强用户黏性和参与动力。此外,可积极建设气象科普在线社区、论坛或社群组,吸引气象爱好者交流观测经验、探讨科学问题、分享传播科普资源。同时,鼓励气象专家、预报员和科普达人定期进驻社区,通过在线答疑、直播讲座和专家点评等形式,提升互动专业性与权威性。建立健全用户反馈与响应机制,及时回应公众留言、咨询和建议,增强其信任感与认同感,最终形成开放、互助、持续发展的气象科普新生态。

结束语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气象科普工作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工具。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气象部门应主动把握技术演进和传播变革趋势,坚持以公众为中心,强化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气象科普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未来,应进一步注重新媒体技术应用与科普实践融合,加强对传播效果和公众反馈的评估研究,持续优化工作策略,推动气象科普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灾害防治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熊毅维. 利用区域气象观测站广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的探究[J]. 农业灾害研究, 2024, 14(11):

302-304.

[2] 许艺雯, 林孔杰. 气象科普宣传融入城市和地区旅游宣传分析[J]. 中外文化交流, 2025(07):

110-112.

[3] 丁小芳, 王柳君, 潘丹.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科普宣传渠道与成效分析[J]. 农业灾害研究, 2025,

15(05): 85-87.

[4] 陈涛, 李娟. 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优化——以气象科普为例[J]. 科技传播, 2024,

16(2): 88-91.

[5] 张伟明, 赵悦. 新媒体平台气象科普互动模式创新研究[J]. 新闻爱好者, 2023(10):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