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变革
颜冰冰 邢金钰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化与智慧医疗的发展,临床对护理人才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护理教育“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能力”“重统一教学、轻个性发展”的模式已难以适配需求。研究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变革方向,对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衔接临床护理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现代护理教育理念的核心变革方向
1.1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护理教育以教师讲授为核心,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忽视个体学习需求差异。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重心从“教师教什么”转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设计自主探究任务(如自主查阅护理前沿文献、制定模拟护理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重视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职业规划(如专科护理方向选择),提供分层教学内容与发展路径,例如为倾向老年护理的学生增加老年心理照护、慢性病管理等课程模块,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1.2 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导向”
传统护理教育侧重护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易导致学生“懂理论、不会实操”“会操作、缺思维”。现代护理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一是强化实践能力,将临床常用护理操作(如静脉输液、伤口护理)、应急处置能力(如突发病情抢救)作为培养重点,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实操技能;二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通过病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临床问题(如多病症患者的护理方案制定);三是融入人文素养培育,在课程中加入医患沟通、患者隐私保护、临终关怀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职业伦理素养。
1.3 从“阶段性教育”转向“终身学习”
传统护理教育多集中在学校教育阶段,未充分衔接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将教育延伸至护理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学习能力培养”,教授文献检索、循证护理方法(如如何利用数据库查找最新护理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工具;另一方面,推动“院校-临床”协同教育,医院通过定期开展在职培训(如新型护理技术、智慧护理设备操作)、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为护理人员提供持续学习机会,助力其适应医疗技术迭代与护理规范更新。
二、现代护理教育方法的创新实践
2.1 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护理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整合知识、锻炼能力。例如,围绕“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学生需分组完成需求调研(设计问卷收集患者健康数据)、方案制定(结合糖尿病护理规范制定饮食、运动、用药指导方案)、模拟实施(向模拟患者讲解护理方案并解答疑问)、总结反思(分析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并优化)全流程。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知识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内科护理、社区护理、医患沟通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
2.2 虚拟仿真教学:突破实践教学局限
虚拟仿真技术借助计算机模拟临床护理场景,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中“风险高、资源少、场景难复制”的问题。一方面,可模拟高危护理操作(如新生儿急救、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学生通过虚拟操作熟悉流程、规避风险,避免因操作失误对真实患者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可构建复杂临床情景(如患者突发过敏性休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快速判断病情、选择护理措施,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此外,虚拟仿真系统可记录学生操作过程,教师通过回放分析操作漏洞,实现精准指导,提升实践教学效率。
2.3 混合式教学:融合线上线下优势
混合式教学结合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互动教学的优势,优化护理教育流程。线上环节,教师通过慕课平台、学习 APP 发布理论课程视频、拓展阅读资料、课后习题,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学习,同时通过平台讨论区与同学、教师交流疑问;线下环节,教师聚焦“重难点突破”与“实践指导”,例如针对线上学习中反馈的“护理伦理困境”开展小组讨论,或指导学生进行护理操作实训。这种方法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通过线下互动强化了知识理解与实践能力,平衡了学习灵活性与教学有效性。
三、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与方法变革的保障策略
3.1 优化课程体系:支撑理念落地
课程体系是理念与方法变革的载体,需进行系统性优化。一是重构课程结构,减少纯理论课程占比,增加实践课程、综合项目课程(如跨学科护理案例分析课)的比重,确保“能力导向”理念落地;二是更新课程内容,融入智慧护理(如护理机器人操作、电子病历系统使用)、循证护理等前沿知识,匹配现代医疗需求;三是设计模块化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职业规划选择专科模块(如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
3.2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执行者,需提升其理念认知与方法应用能力。一方面,开展师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外出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理解“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导向”的核心理念,掌握虚拟仿真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方法的操作技巧;另一方面,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临床一线实践(如定期到医院参与护理工作),同时邀请临床资深护士、护理专家参与教学,弥补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的短板,确保教学内容与临床需求紧密衔接。
3.3 完善评价体系:引导变革方向
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引导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有效落地。一是改革评价内容,从“单一知识考核”转向“知识+技能+素养”综合评价,增加实践操作考核(如护理技能大赛)、临床思维考核(如案例分析答辩)、人文素养评价(如患者满意度模拟测评)的权重;二是丰富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模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线上学习进度、项目参与度、小组协作表现,终结性评价侧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三是引入多元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临床带教老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全面。
结论:
现代护理教育理念正从“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阶段性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导向”“终身学习”变革,教育方法也随之创新出项目式学习、虚拟仿真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实践形式。这些变革有效解决了传统护理教育的局限,为培养符合现代医疗需求的护理人才提供了路径。
参考文献:
[1]谢阿娜.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07):971-975.
[2]张莉莉.高校护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