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教师在校队训练与竞赛组织中的角色转型研究

作者

李枷薪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100

一、引言

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将中学体育纳入体教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范畴。校队训练关系青少年运动天赋培养,竞赛组织是检验成效、衔接赛事体系的关键环节,但传统体育教师在校队工作中以“技术传授”“赛事管理”为核心,忽视学业平衡与育人功能挖掘,与体教融合“以体育人”理念脱节。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型成为体教融合在中学落地的“关键变量”,本文据此分析其角色困境与转型路径。

二、体教融合对中学队训练与竞赛组织的新要求

体教融合的核心逻辑是“打破壁垒、协同育人”,对中学队训练与竞赛组织的要求,本质是从“单一体育维度”向“体育-教育协同维度”延伸,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训练目标:从“成绩导向”转向“综合育人”

传统校队训练以“赢比赛、获荣誉”为核心,甚至存在“牺牲学业练体育”现象。体教融合要求训练回归“育人本质”:一方面制定“课后+周末”弹性训练计划,避免与核心课程冲突;另一方面将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引导融入训练,通过团队协作培养规则意识,通过挫折教育提升心理韧性,呼应《意见》中“加强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二)训练模式:从“独立封闭”转向“体教协同”

传统训练依赖教师个人经验,资源局限于校内,缺乏专业支持。体教融合要求构建“开放协同”模式:一是“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如与体校合作引入专业教练,与康复机构合作提供体能监测; 是“理论-实践”协同,将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融入训练,通过心率监测调整强度、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实现“经验训练”向“科学训练”转变。

(三)竞赛组织:从“零散自发”转向“体系化衔接”

传统中学竞赛存在频率低、层级断层、功能单一等问题。体教融合要求构建“三级贯通”体系:一级为“校内联赛”,按年级、项目设赛,实现“人人参赛”;二级为“区域校际联赛”,组建赛事联盟定期举办循环赛;三级为“衔接上级赛事”,建立与区、市锦标赛的选拔机制。同时将竞赛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实现“竞赛育人”与“升学导向”协同。

三、体教融合下中学体育教师在校队工作中的角色困境

(一)角色定位单一:从“训练者”到“育人者”的认知断层

传统教师普遍将自身定位为“技术训练者”,缺乏“综合育人”意识。2023 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显示, 68.2% 教师认为校队训练首要目标是提升成绩,仅 23.5% 关注学生学业与心理; 81.3% 在竞赛组织中聚焦事务性工作,忽视体育精神引导。这导致学生“体教失衡”,也弱化了体育“立德树人”功能。

(二)专业能力不足:从“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能力鸿沟

体教融合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传统教师能力存在短板:一是科学训练能力不足,仅19.7%会用心率监测等设备调整计划,62.4%对训练损伤仅能做基础处理;二是赛事运营能力不足,缺乏策划、招商、宣传能力,组织校际联赛时常面临经费短缺、影响力弱等问题。

(三)资源整合薄弱:从“独立操作者”到“协同者”的角色缺位

传统教师多“独立操作”,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对政府体教融合扶持政策了解不足,导致资源闲置;难以与体育俱乐部、康复机构、媒体建立合作;未有效沟通家长,未能消除“训练影响学业”的担忧,无法形成协同育人共识。

(四)评价机制滞后: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的激励缺失

传统评价以“竞赛成绩”为核心,如将“市级比赛前三名”作为绩效考核关键依据。这导致教师为追求成绩采取短期行为,且科学训练、资源整合等长期工作因难见成效,抑制教师转型积极性。

四、体教融合下中学体育教师在校队工作中的角色转型方(一)从“单一训练者”到“综合育人者”:回归育人本质

核心是“体育训练”与“立德树人”融合,承担三大职责:一是学业协调者,与班主任沟通制定“训练-学业”平衡计划,为薄弱学生提供辅导;二是品德引导者,将体育精神融入训练,培养协作、诚信与抗挫折能力;三是生涯规划者,为有天赋学生提供“升学-专业”指导,引导普通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二)从“经验型教练”到“科学型教练”:提升专业水平

核心是运用现代体育科学实现“精准化、个性化”训练,具备三大能力:一是科学训练设计能力,结合学生情况制定计划,通过心率监测、心理测评优化训练;二是运动损伤防控能力,学习康复知识,建立“训练-监测-康复”档案;三是数据化分析能力,用大数据工具拆解技术动作、调整战术。

(三)从“独立操作者”到“资源整合者”:构建协同体系

核心是打破资源壁垒,做好三大整合:一是政策资源整合,对接教育、体育部门申请扶持;二是社会资源整合,与俱乐部、康复机构、媒体合作,引入专业支持与宣传;三是家校资源整合,通过座谈会解读政策,消除家长担忧,形成育人共识。

(四)从“赛事执行者”到“竞赛设计者”:搭建竞赛平台

核心是构建“校内-校际-区域”贯通体系,承担三大职责:一是设计校内联赛,按月设赛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二是组织区域校际联赛,组建联盟、设荣誉奖项、提升影响力;三是衔接上级赛事,建立选拔机制,为参赛学生提供集训与心理辅导。

五、体育教师角色转型的保障路径

(一)构建“专题化+实践化”培训体系

1. 专题化内容:设置“科学训练”“赛事运营”“资源整合”课程,邀请专家、赛事负责人、政策专员授课;2. 实践化方式:采用“跟岗学习+案例教学”,安排教师到体校跟岗,参与校际联赛运营,参考优秀体教融合案例。

(二)建立“校-体-社”协同机制

1. 校-体协同:与体校签订协议,体校提供教练、设备支持,学校为体校学生提供文化课教学;2. 校-社协同:与俱乐部、康复机构、媒体合作,实现场地、康复、宣传资源共享。

(三)完善“多元+过程”评价体系

1. 多元指标:将“育人成效”“科学训练”“资源整合”“竞赛体系构建”纳入评价;2. 过程性方式:采用“季度考核+年度总评”,通过训练日志、学生访谈等评价转型过程,建立“容错机制”。

(四)强化政策与经费保障

1. 政策保障: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职称加分项,表彰转型成效显著者;2. 经费保障:学校将相关经费纳入预算,地方设立“体教融合专项基金”补贴优秀中学。

六、结论

体教融合是中学体育提质的核心路径,校队训练与竞赛组织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四维角色转型。而转型需政策、资源、制度协同支持:通过培训提升能力,通过协同整合资源,通过评价激发动力,通过保障奠定基础。唯有如此,体育教师才能成为体教融合的“实践者”与“推动者”,实现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