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视角下《水浒传》传统运动技能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启示
周洁 肖欢玲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万州 404120
引言
传统运动技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与生存智慧,从宋代瓦舍相扑到明清市井武术,始终与民众生活深度绑定,既是身体实践的结晶,也是文化认同的符号[1]。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部分技能因脱离生活场景而式微,部分被简化为竞技动作,丢失了背后的文化基因。在此背景下,重新挖掘传统运动技能的民俗内涵,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论题。文学作品《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书中相扑、射箭、拳术等技能的描写,不仅还原了宋代民俗场景,更揭示了技与俗的共生关系。从民俗视角切入,既能填补《水浒传》研究中运动技能民俗学解读的空白,也能为当代传统运动保护提供历史参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1 民俗视角下《水浒传》中的传统运动解析
1.1 民俗仪式中的技能表演
文学作品《水浒传》中燕青的相扑便是这类技能的生动载体,通过文学描写还原了宋代节庆竞技的民俗风貌。燕青的相扑技能深度嵌入宋代节庆民俗的肌理。书中特意将其相扑场景设置在岱岳庙前,这一场景选择并非偶然,宋代神庙常是民间集会的核心场所,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更是承载着民众对山神的信仰与敬畏。竞技时数万香客的围观欢呼、主持人喝采的仪式化吆喝、胜者披红挂彩的奖励环节,共同构成了相扑技能存在的完整民俗生态。燕青使用的鹁鸽旋技法,名称源自民间对鸟类回旋动作的观察,这种以自然意象名技的方式,既便于市井百姓记忆传播,又暗合了民俗文化中师法自然的思维;而技法中避实击虚的核心逻辑,则融合了市井武术的实战经验与民间以巧胜拙的价值偏好,使技与俗在动作中实现了完美融合[4]。
1.2 社群规则中的技能表达
《水浒传》中武松的拳术,便清晰呈现了这类技能与江湖民俗的深度纠缠。武松的拳术承载着江湖社群的身份编码。其招牌技法玉环步,鸳鸯脚,名称借用了民间熟悉的玉环与鸳鸯意象,玉环的圆转与步法的灵动呼应,鸳鸯的成对与双脚的配合契合。这种以俗名技的方式,让市井百姓能快速理解记忆,更重要的是,它暗合了江湖对好汉形象的审美期待:既要有力,也要有巧;既要能战,也要懂礼。而醉打蒋门神的表现形式,则将宋代酒文化与侠文化熔于一炉,民间说书人常将醉态与神力关联,认为醉酒能释放天性,使好汉爆发出超常力量,这种叙事模式形成了醉侠的经典民俗符号。武松的醉并非真醉,而是对这一民俗符号的巧妙运用,既降低了对手警惕,又符合民众对好汉不拘小节的想象。
1.3 地域民俗中的技能沉淀
《水浒传》中李俊的水性与呼延灼的马术,便清晰展现了这类技能如何沉淀为地域民俗的一部分。李俊的水性是江州水乡民俗的文学提炼。江州处长江、鄱阳湖交汇处,靠水吃水的生计方式孕育出独特的水上技能传承体系。书中称李俊能在水里伏得七日七夜,虽有夸张,却源于渔民识水性、耐水寒的真实经验。其绰号浪里白条,浪里点明技能场景,白条作为小型鱼类既形容其在水中灵活如鱼,又暗合民间对水神河伯的想象,渔民常将水性极佳者视为水神附体,白条的灵动与神秘,恰好赋予李俊一种半人半神的地域符号特质。而其水下作战的描写,如凿穿官船水底擒敌,实则是渔民捕鱼采珠等生产技能的军事化转化,暗含着水性即生存资本的民俗逻辑。即在水乡,谁掌握了高超水性,谁就掌握了生存主动权,这种逻辑被延伸到梁山与官府的对抗中,使水性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
2《水浒传》传统运动技能对现代民俗运动保护的启
2.1 强化场景绑定,避免技能与民俗语境割裂
《水浒传》中每一项运动技能都与其专属的民俗场景密不可分,这种技与场的深度绑定,深刻揭示了传统运动技能的本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动作组合,而是民俗场景中活的流程,与周围的环境、人群、文化氛围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借鉴《水浒传》中传统运动技能与民俗场景紧密结合的启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可行路径。一是场景复现,在保护传统武术等民俗运动时,不仅要传承其动作技法,还要同步恢复其与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的关联,例如在春节庙会中设置武术展演+拜师礼环节,让武术技能在传统民俗场景中得以展现和传承;二是场景转化,将传统技能巧妙植入当代生活场景,如把渔民的扎猛子技能改造为水上民俗体验课,让游客在模拟捕鱼的场景中学习和体验这一技能,既保留了技能的核心内涵,又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传统运动技能的活态传承。
2.2 激活符号价值,构建技能的当代文化认同
《水浒传》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各项技能转化为全民可感知的民俗符号,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符号化的过程,使得技能突破了圈层的限制,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集体记忆载体,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笔者认为借鉴《水浒传》的经验,可通过符号重构来破解这一困境。如《水浒传》中赋予箭术正义符号一样,为传统运动技能注入当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内涵。如将农耕民族的负重竞走技能与劳动精神坚韧品质等当代价值观念相关联,开发亲子农耕技能挑战赛等活动,让更多家庭参与其中;把江湖拳术的抱拳礼等礼仪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礼仪培训的重要载体,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新的作用。通过这种旧符号新解读的方式,让传统运动技能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产生紧密连接,使其从单纯的文化遗产转变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2.3 延续活态传承,尊重社群自主的传承逻辑
水浒传》中传统运动技能的传承经验启示,有效的民俗运动保护应该是社群主导的动态传承,要像江湖中师徒口传心授那样,充分赋予传承人自主调整和创新的权力,允许技能在社群实践中根据实际需求自然变异和发展,而不是将其固定为僵化的标准动作;可以借鉴渔民传授水性时先识水情再练技巧的逻辑,在保护传统运动技能时,优先传承其背后的认知体系和文化内涵,而非仅仅局限于固定动作的模仿。如保护传统相扑可支持民间自发组织街头挑战赛,在遵循核心规则的前提下允许调整比赛形式与细节,能助其适应现代需求,实现传承与创新。
结语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描绘的传统运动技能,本质上是宋代民俗文化的身体镜像,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集体意识。唯有让传统运动技能重新回归生活场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激活其文化符号价值,使其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共鸣;尊重社群的自主传承逻辑,允许其在实践中自然演化,才能避免博物馆式的静态留存,实现传统运动在当代的活态延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燕彬.非遗保护视域下区域民俗体育发展传承研究——以浙江线狮运动为例[J].浙江体育科
学,2024,46(02):83-86.
[2] 徐磊,荣树云.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以杨家埠灶王年画为个案[J].民俗研
究,2020,(02):116-123.
[3] 管洪标.水浒武术资源开发的多元化路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20.
[4] 韩向阳,李怀亮,司红玉.论《水浒传》的武术价值[J].武术研究,2017,2(01):29-31. 校级一般项目XJ2023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