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探究
曹微晨 卢娜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儿童心理健康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0-6 岁阶段形成的心理品质(如安全感、自信心、同理心)将对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早期教育作为儿童接触的首个系统性教育场景,不仅承担知识启蒙与能力培养的责任,更需兼顾心理健康培育。当前,部分早期教育存在“重认知轻心理”“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未能充分发挥对心理健康的支撑作用。探究二者关系并优化培育路径,对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助力其成长为健全人格个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早期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正向影响
1.1 构建安全依恋,奠定心理健康基础
早期教育中的情感互动是儿童安全依恋形成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通过及时回应儿童需求(如安慰哭闹儿童、关注其情绪变化)、提供稳定温暖的陪伴,能让儿童感受到被接纳与保护,逐步建立“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形成“世界是安全的”“他人是可信任的”认知,进而发展出自信、乐观的心理特质,减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为长期心理健康筑牢根基。反之,缺乏情感回应的早期教育环境,易导致儿童形成“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增加未来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1.2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提升心理适应力
早期教育通过系统化引导,帮助儿童学会识别、表达与管理情绪,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一方面,教育者通过绘本阅读、情景模拟等活动,教儿童认识“开心”“生气”“难过”等基础情绪,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在日常互动中引导儿童用合理方式表达情绪(如用语言诉说需求而非哭闹),并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简单方法调节负面情绪。经过长期培育,儿童能逐步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在面对挫折(如玩具被抢、任务失败)时,减少极端情绪反应,以更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变化,提升心理韧性。
1.3 促进社会交往,塑造健康人格特质
早期教育中的集体互动场景,为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提供实践空间。在集体游戏、小组活动中,儿童需学会分享玩具、协商规则、帮助同伴,这一过程能让他们理解“他人视角”,培养同理心与合作意识;同时,教育者对儿童良好行为(如主动分享、礼貌沟通)的肯定与鼓励,能强化其积极行为模式,逐步形成友善、负责、有担当的人格特质。此外,集体环境中的适度竞争与合作,也能让儿童学会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避免形成自负或自卑的极端心理,促进人格均衡发展。
二、当前早期教育中忽视儿童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
2.1 教育目标偏差:重认知发展轻心理培育
部分早期教育机构与家长将“知识学习”作为核心目标,过度关注儿童识字、算数、外语等认知能力的提升,却忽视心理健康培育。例如,过早开展高强度的知识培训课程,压缩儿童游戏、自由互动的时间,导致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引发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同时,对儿童的评价多以“认知成果”(如会背多少诗、算对多少题)为标准,忽视情绪状态、社交表现等心理维度,让儿童形成“只有成绩好才值得被认可”的错误认知,损害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
2.2 互动方式不当:缺乏情感共鸣与正向引导
教育者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状态,当前部分互动存在“单向说教”“负面反馈”等问题。一方面,互动中多以教育者为主导,采用“命令式”“说教式”语言(如“你必须这样做”“不许哭”),缺乏对儿童情绪的共情与理解,导致儿童不愿表达真实想法,压抑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对儿童的错误行为(如打翻玩具、与同伴争执)多采用批评、指责的方式,而非耐心引导其认识错误、承担责任,易让儿童产生自我否定,形成自卑、怯懦的心理,甚至引发逆反情绪。
2.3 环境创设失衡:缺乏心理安全与自主空间
早期教育环境的物理与心理氛围,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显著。在物理环境上,部分机构过度追求“标准化”“精细化”,限制儿童的自主探索(如禁止触摸特定物品、规定固定活动区域),让儿童感到压抑,失去探索欲与好奇心;在心理环境上,部分环境缺乏包容度,对儿童的“不完美”(如画画不规范、动作迟缓)缺乏接纳,甚至存在隐性的“比较”(如表扬“优秀”儿童、忽视“普通”儿童),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压力,担心“犯错”“不被喜欢”,难以形成放松、安全的心理状态。
三、以心理健康为导向的早期教育协同培育路径
3.1 优化教育目标,构建“认知-心理”双维度培养体系
重塑早期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培育纳入核心内容。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情绪小课堂”“社交游戏课”,专门培养儿童情绪管理与社交能力;另一方面,调整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替代“单一认知评价”,将情绪稳定性、合作意识、探索精神等心理维度纳入评价指标,通过“成长档案”记录儿童心理发展变化,让家长与教育者更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而非仅聚焦知识成果。
3.2 改进互动模式,强化情感共鸣与正向激励
打造“共情式”互动模式,提升互动对心理健康的滋养作用。教育者需转变角色定位,从“管理者”变为“陪伴者”,在互动中多使用倾听、提问、共情的语言(如“我知道你现在很委屈,能和我说说吗”),理解儿童的情绪与想法;对儿童的行为反馈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即使面对错误,也先肯定其积极意图(如“你想帮小朋友拿玩具,想法很棒”),再温和指出问题并教其改进方法,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强化正向心理暗示。
3.3 创设适配环境,营造心理安全与自主探索空间
构建“安全、包容、自主”的早期教育环境,支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在物理环境上,预留“自主探索区”,提供多样化材料(如积木、绘本、自然素材)供儿童自由操作,允许适度“试错”(如积木倒塌、画笔弄脏),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在心理环境上,营造“无差别包容”氛围,避免儿童间的横向比较,通过“每个人都有闪光点”的理念传递,让儿童感受到“无论表现如何都能被接纳”,同时鼓励儿童表达不同想法,尊重个体差异,让环境成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安全港湾”。
结论:
早期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存在深度关联,优质早期教育能通过构建安全依恋、培养情绪调节能力、促进社会交往,为儿童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而目标偏差、互动不当、环境失衡等问题,则会制约心理健康发展。通过优化“认知-心理”双维度目标、改进共情式互动模式、创设安全自主的环境,可实现早期教育与心理健康培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改转. 学前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讨[J]. 花溪:文艺教育, 2020, 000(016):P.1-1.
[2] 廖凤彬. 浅论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 文学少年, 2020, 000(003):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