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论宗教中国化视角下的蒙古语诵经仪式

作者

吉仁尼格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蒙古语诵经仪式,作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宗教情感。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本文将从宗教中国化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蒙古语诵经仪式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以及宗教中国化与蒙古语诵经仪式的融合。

[关键词]宗教中国化;蒙古语诵经;仪式

宗教中国化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进程,它涉及到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的交融与变革。在这个进程中,蒙古语诵经仪式以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和宗教实践,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蒙古语诵经仪式,作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宗教情感。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通过蒙古语诵经,藏传佛教与蒙古族的语言、音乐、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交融与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教文化现象。

一、蒙古语诵经仪式的历史渊源

蒙古语诵经仪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初期。当时,藏传佛教与蒙古族的传统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蒙古族人民逐渐接受了藏传佛教的信仰和教义,并将其与自己的语言、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语诵经仪式。蒙古语诵经的形成与蒙古族佛教的重要高僧——乃济托音(1557—1653年)活佛一世有着密切的关系。乃济托音活佛大约于1629年始带领弟子到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传教,创建科尔沁部土谢图王旗(现科尔沁右翼中旗)巴音胡硕庙,还修复了呼和浩特小召寺并在此传经,这两个佛寺在他的影响之下开始使用蒙语诵经。除此,曾受乃济托音影响而使用蒙古语诵经仪式的寺院还有内蒙古地区的原乌拉特部梅日更寺、巴林右旗的特古斯布日德格勒图寺、阿鲁科尔沁旗的赫西格希图格齐寺、扎鲁特旗的葛根寺、喀拉喀蒙古地区的戈壁莫尔根王旗的浩尼齐寺、土谢公旗的毕力宫寺、北京黄寺等。1在这些寺庙中,唯有梅日更寺(现为梅力更召)从始至今坚持不懈地、比较完整地传承了蒙古语诵经的诵经体系,并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使诵经仪式以及诵经音乐不断发展、完善。蒙古语诵经从乃济托音一世一直传承至今,主要通过几代人的不屑努力而得以实现。主要有乃济托音二世、梅日更天齐帝努瓦(梅日更活佛一世)、毕力贡达赖、乌古仑达赖、梅日更活佛二世丹金扎木苏、梅日更活佛三世罗桑丹毕坚赞等。2内济托音推广蒙古语诵经的行为影响了其众多弟子其中较有名的是他的大弟子梅力更天齐帝努瓦。据历史记载,梅力更召自一世葛根迪努瓦主持佛事以来,就积极推行蒙古语诵经,用蒙古语举行法会。蒙古语诵经的彻底完善是梅日更活佛三世罗桑丹毕坚赞时期。通过几代人的积极推行蒙古语诵经,用蒙古语举行法会,不仅促进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也加强了蒙古族人民对佛教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梅力更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蒙古地区寺庙开始采用蒙古语诵经仪式,形成了蒙古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二、蒙古语诵经仪式的文化内涵

蒙古语诵经仪式不仅是一种宗教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它融合了蒙古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蒙古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3首先,蒙古语诵经仪式中的语言运用极具特色。蒙古语作为一种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性的语言,在诵经过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宗教意义。诵经者通过蒙古语的音韵变化和节奏把握,传达出对佛祖的虔诚和敬畏之情。其次,蒙古语诵经仪式中的音乐元素也至关重要。蒙古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著称于世,在诵经仪式中发挥着烘托气氛、引导心灵的作用。诵经者们伴随着悠扬的蒙古族音乐,共同感受佛法的庄严与慈悲。此外,蒙古语诵经仪式中的舞蹈元素也不容忽视。蒙古族舞蹈以其雄壮、豪放的风格而著称,在诵经仪式中通常以查玛舞的形式出现。查玛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宗教仪式的象征。通过查玛舞的表演,诵经者们表达了对佛祖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三、蒙古语诵经仪式的社会功能

蒙古语诵经仪式在蒙古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具有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通过共同参与蒙古语诵经仪式,蒙古族人民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蒙古语诵经仪式还具有教育功能。在诵经过程中,僧侣们会向信众们传授佛法知识、道德规范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教育方式既符合蒙古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又能有效地传播佛教文化。此外,蒙古语诵经仪式还具有文化交流的功能。通过诵经仪式的开展,蒙古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得以展现和理解,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四、宗教中国化与蒙古语诵经仪式的融合

宗教中国化,即是以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认同为基础。4宗教中国化是指外来宗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发生交融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蒙古语诵经仪式作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重要形式,也积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实践。首先,蒙古语诵经仪式在传承佛教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诵经仪式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舞蹈形式等,使得整个仪式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其次,蒙古语诵经仪式在传播佛教教义的同时,注重与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通过诵经仪式的开展,向信众们传递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蒙古语诵经仪式还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蒙古语诵经仪式的僧侣们会积极组织募捐活动、祈福活动等,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和关怀。这种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宗教界的积极作用,也增强了宗教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五、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加强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对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保护力度,确保其传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包括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及对传统仪式的记录和传承。其次,推动蒙古语诵经仪式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对蒙古语诵经仪式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进。例如,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使诵经仪式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加强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人才培养也是关键所在。应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蒙古语诵经仪式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接班人。这包括加强相关教育机构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展望未来,蒙古语诵经仪式将在宗教中国化的进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深化对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加强与其他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积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努力,我们将推动蒙古语诵经仪式不断创新发展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术界应加强对蒙古语诵经仪式的研究和探讨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社会各界人士也应积极参与到蒙古语诵经仪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共同推动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繁荣与发展。总之蒙古语诵经仪式作为宗教中国化的重要实践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宗教情感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乌.那仁巴图等.蒙古佛教文化[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72.

巴·孟和 .莫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研究[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96.

巴·孟和 .罗桑丹毕坚赞对蒙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609.

张志刚.“宗教中国化”义理沉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6(3).

[作者简介]吉仁尼格,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