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视角下乡镇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次旦卓嘎
身份证号码:542622199208080825
引言:
乡镇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单元,其文化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当前,乡镇文化治理面临资源分散、服务单一、群众参与度低等困境,难以满足新时代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提升乡镇文化治理能力成为突破困境的核心抓手。基于此,本文从基层治理视角探索乡镇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为乡镇文化治理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行动指引。
一、基层治理视角下乡镇文化治理的核心内涵与现存问题
1.1 乡镇文化治理能力的核心内涵
基层治理视角下,乡镇文化治理能力是指乡镇层面整合文化资源、协调治理主体、优化文化服务,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培育乡村文化认同的综合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核心要素。一是资源整合能力:指统筹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文化资源,避免资源分散与浪费的能力;二是主体协同能力:指协调乡镇政府、村(社区)、文化组织、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文化治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协同格局的能力;三是服务供给能力:指结合群众需求,提供精准化、多样化文化服务,并保障服务可持续的能力。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乡镇文化治理的核心能力体系。
1.2 当前乡镇文化治理能力的现存问题
从基层治理实践来看,乡镇文化治理能力仍存在三方面突出短板。一是资源供给不足且配置失衡:一方面,乡镇文化资源总量有限,乡镇缺乏标准化文化场馆、专业文化设备,文化活动经费依赖上级拨款,自主筹资能力弱;另一方面,资源配置与群众需求脱节,例如过度开展一些传统活动,忽视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二是治理主体协同性弱:乡镇文化治理多以政府“单打独斗”为主,村(社区)文化组织活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同时,群众多处于“被动接受服务”状态,缺乏参与文化治理的途径与积极性,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三是服务模式单一且效能低下:文化服务多以“单向输送”为主,如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发放图书,缺乏与群众的互动反馈;且服务缺乏长效机制,活动结束后难以持续满足群众需求,导致文化治理“重形式、轻实效”,群众获得感不强。
二、基层治理视角下乡镇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2.1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强化主体协同能力
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为原则,重构乡镇文化治理主体协同体系。一是明确政府主导职责:乡镇政府负责制定文化治理规划、统筹上级文化资源、建立协同机制,避免政府“大包大揽”或“放任不管”;二是激活村(社区)文化组织:赋予其文化活动策划、文化设施管理等权责,例如由村文化理事会自主组织“村民春晚”“邻里文化节”,提升基层文化自治能力;三是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入文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招募志愿者参与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培训指导;同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激励机制,提升参与积极性。
2.2 优化“供需匹配”资源配置,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围绕“精准供给、高效利用”目标,优化乡镇文化资源配置模式。一是建立需求精准识别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线上反馈等方式,定期收集群众文化需求,建立“群众文化需求清单”,避免资源配置盲目性;二是推动资源整合与共享:整合乡镇现有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一场多用”;同时,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共享,通过“文化结对”邀请县级以上专业团队下沉乡镇开展活动,弥补乡镇资源短板;三是拓展资源筹措渠道:在争取上级拨款基础上,鼓励村集体经济投入文化建设,引导文化企业、爱心企业捐赠文化资源,缓解资源不足压力。
2.3 创新“互动长效”服务模式,增强服务供给能力
突破传统“单向输送”模式,构建“互动化、长效化”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推动服务内容个性化:根据“群众文化需求清单”,分类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针对青少年开展数字文创培训、针对老年人开展技艺学习、针对农民开展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指导;二是丰富服务互动形式:开展“参与式”文化活动,如组织群众参与文化作品创作、文化项目共建,增强群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同时,建立服务反馈机制,通过线上评价、线下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群众对服务的意见,动态调整服务内容与形式;三是构建服务长效机制:依托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固定服务+流动服务”结合模式,固定服务指文化场馆常态化开放,流动服务指组织“文化流动车”下村开展图书借阅、数字文化体验等;同时,培育本地文化骨干,确保文化服务在活动结束后仍能持续开展。
三、乡镇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实践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乡镇文化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仍面临两方面核心挑战。一是基层文化人才短缺:乡镇缺乏专业文化工作者(如文化策划、数字文化技术人员),现有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且培训机会少,难以满足文化治理的专业化需求;二是群众参与意识薄弱:部分群众对文化治理的认知不足,认为“文化是政府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同时,部分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群体(老人、儿童)参与能力有限,导致群众参与度难以提升。
3.2 针对性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需从人才培育与意识引导两方面突破。一是强化基层文化人才培育:建立“引进+培养”双轨机制,引进县域文化专业人才下沉乡镇兼职指导,同时定期组织乡镇文化工作者、村文化骨干参加培训(如文化活动策划、数字文化技术培训);此外,挖掘本地文化能人(如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聘请其担任文化顾问或培训老师,充实人才队伍。二是提升群众参与意识:通过乡镇宣传栏、文化活动等渠道,宣传文化治理的意义与群众参与途径,如“参与文化活动可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同时,设计低门槛、高趣味性的参与项目(如亲子文化手工、乡村广场舞比赛),吸引不同群体参与,逐步培养群众的参与习惯与治理意识。
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基层治理视角下乡镇文化治理能力提升需围绕“主体协同、资源整合、服务优化”三大核心,通过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优化供需匹配资源配置、创新互动长效服务模式,可有效突破当前乡镇文化治理的困境,增强治理主体合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文化服务实效。尽管面临基层人才短缺、群众参与不足等挑战,但通过人才培育与意识引导等策略可逐步化解。未来,随着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乡镇文化治理需进一步结合数字化技术,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治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参与便捷化”,真正让乡镇文化治理成为凝聚乡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段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多维检视:价值、困境与路径[J].图书馆.2024.03.008 .
[2]于水.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J].图书馆论坛.2024.08.003
[3]金伟,金妮.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困境及其价值超越[J].湖北社会科学.2021.05.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