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中用户体验与情感化设计研究
胡子家 王正雨 刘文帅
石家庄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引言:
随着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从“能用”向“好用且喜欢”转变,工业设计不再仅聚焦功能与外观,更需兼顾用户的使用体验与情感需求。用户体验关注产品使用的便捷性、舒适性,情感化设计则侧重通过形态、色彩等元素激发用户情感共鸣,二者的协同能让产品兼具实用性与温度。当前,部分工业设计存在“重功能轻体验”“情感表达碎片化”等问题,厘清二者关系并构建协同路径,对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契合用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业设计中用户体验与情感化设计的内在关联
1.1 情感化设计是用户体验的“情感内核”
优质的用户体验需以情感共鸣为基础,情感化设计为用户体验注入温度与记忆点。在工业设计中,情感化元素(如圆润的产品形态传递亲和感、复古的色彩唤起怀旧情绪)能让用户在接触产品时产生积极心理反馈,这种情感认同会放大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感——即使产品功能相似,带有情感共鸣的设计也能让用户形成“更愿意用”的体验偏好。反之,缺乏情感表达的产品,即使功能完备,也易让用户产生“冰冷、生硬”的使用感受,降低整体体验评价。
1.2 用户体验是情感化设计的“落地载体”
情感化设计需依托具体的使用体验实现价值,脱离体验的情感表达易沦为“形式化设计”。例如,工业设计中若仅追求外观的情感化(如过度复杂的装饰造型),却忽视用户握持的舒适度、操作的便捷性,会导致“中看不中用”的问题——用户在使用中因体验不佳,最初的情感好感会快速消散。只有将情感化设计融入使用场景(如符合人体工学的手柄设计既提升握持体验,又通过贴合手掌的形态传递“贴心”的情感),才能让情感价值通过实际体验持续传递,形成“情感-体验”的正向循环。
1.3 二者协同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用户体验与情感化设计的协同,能帮助工业产品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从用户层面看,兼具优质体验与情感共鸣的产品,既能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又能契合其心理需求,易形成用户粘性与口碑传播;从市场层面看,这种协同设计能让产品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同类型的家电产品,若在操作便捷性(体验)基础上,通过灯光颜色变化传递“工作状态”的情感提示,会比单纯功能型产品更易获得市场认可,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品牌价值。
二、工业设计中用户体验与情感化设计融合的现实问题
2.1 认知偏差:将“情感化”等同于“外观装饰”
部分设计师对情感化设计的认知存在局限,将其简化为外观的“美化处理”,忽视情感与体验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电子产品设计中,仅通过鲜艳的色彩、奇特的造型营造“情感感”,却未考虑按钮布局是否符合用户操作习惯、界面交互是否直观,导致情感化设计与用户体验脱节,既无法真正激发用户情感共鸣,也影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造成“设计冗余”。
2.2 技术局限:情感需求挖掘与体验落地存在障碍
工业设计中,用户情感需求的精准捕捉与体验的技术实现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用户情感需求具有隐性、个性化特点,现有调研方法(如问卷、访谈)难以全面挖掘用户潜意识中的情感偏好,易导致情感化设计方向偏差;另一方面,部分体验优化方案受技术限制难以落地,例如,设计师希望通过材质触感传递“温暖”的情感,但受成本、工艺限制,最终选用的廉价材质不仅无法实现触感体验,
还可能让用户产生“劣质”的负面感受。
2.3 平衡失衡:过度追求情感化而牺牲核心体验
在设计实践中,部分设计师为突出情感化特色,过度强化情感元素,反而牺牲了产品的核心使用体验。例如,在智能手表设计中,为营造“科技感”的情感表达,采用极小的屏幕字体与复杂的操作逻辑,导致用户查看时间、接收信息等基础功能的体验变差;或在家具设计中,为传递“艺术感”的情感,采用非常规的座椅结构,却忽视人体工学原理,导致用户久坐不适。这种“重情感轻体验”的失衡,违背了工业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
三、工业设计中用户体验与情感化设计的协同路径
3.1 精准挖掘需求:构建“体验-情感”双维度需求模型
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多维度调研明确体验与情感需求。一方面,采用“场景化调研法”,模拟产品实际使用场景(如观察用户在家中使用吸尘器的过程),记录用户操作中的痛点(如电线缠绕影响体验),确定核心体验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情感映射法”,结合用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如年轻用户追求“简约时尚”,老年用户偏好“稳定安全”),挖掘其潜在情感偏好,最终形成“体验需求清单+情感需求清单”,为协同设计提供精准方向。
3.2 融合设计落地:在“功能-体验-情感”中找到平衡点
将情感化设计融入产品的全流程设计,确保与用户体验协同。在造型设计上,兼顾美观与实用,如家电产品的圆润边角既传递“安全亲和”的情感,又避免用户碰撞受伤;在交互设计上,通过细节传递情感,如产品开机时的柔和灯光渐变,既提示“启动状态”(体验),又传递“欢迎使用”的情感;在材质选择上,兼顾触感体验与情感表达,如儿童产品采用柔软的硅胶材质,既保证使用安全(体验),又传递“呵护”的情感,实现“功能达标、体验舒适、情感共鸣”的三重目标。
3.3 动态优化迭代:基于用户反馈调整协同设计方案
建立“设计-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持续提升协同效果。产品上市后,通过用户评价、使用数据(如智能产品的操作记录)收集用户对体验与情感设计的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如用户认为某功能操作繁琐,或某情感化元素“多余”);结合反馈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迭代,例如,简化复杂的操作步骤以优化体验,或调整产品色彩以强化情感共鸣,确保用户体验与情感化设计的协同效果始终贴合用户需求变化,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结论:
工业设计中,用户体验与情感化设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协同共生的关系——情感化设计为体验注入情感内核,用户体验为情感提供落地载体,二者的协同是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当前设计实践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技术局限、平衡失衡等问题,需通过精准需求挖掘、融合设计落地、动态优化迭代等路径解决。未来,工业设计需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度融合用户体验与情感化设计,让产品既具备实用价值,又传递人文温度,最终实现设计价值与用户需求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宋璞璇.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化产品智能化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36(07):49-51.
[2]王铁球.产品智能化背景下工业设计中的材料选用分析[J].智库时代,2020,(03):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