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邓情情
济宁市任城区安居中心小学
一、引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但当前部分语文课堂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资源局限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非简单地将多媒体作为“教具”,而是通过技术重构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资源、创新互动方式,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融合模式,对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瓶颈、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及现存问题
(一)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1.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边界
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生活化”“情境化”,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多元资源,为课堂注入丰富的学习素材。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借助 VR 技术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庐山瀑布的壮阔;讲解课文《海底世界》时,通过纪录片片段展示海底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理解文本内容,将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与自然领域。
2.创新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语文课堂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互动形式单一。信息技术可通过交互式课件、在线答题、小组协作平台等工具,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多元互动场景。例如,利用在线答题系统开展实时课堂检测,学生即时提交答案后,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报告,教师根据反馈精准讲解;借助小组协作平台,学生可共同完成习作修改、阅读分享等任务,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二)现存融合问题
1.融合流于形式,技术应用碎片化
部分教师对“深度融合”理解不足,将信息技术简单等同于“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仅用 PPT 展示课文内容、播放音频视频,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未能真正融入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与评价环节,导致“为技术而技术”的形式化问题。
2.资源整合不足,优质资源利用率低
虽然网络上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但部分教师缺乏资源筛选与整合能力,存在“资源堆砌”或“资源不适配”问题:要么将大量无关资源引入课堂,分散学生注意力;要么选择的资源与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不符,难以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教师技术能力欠缺,融合实施难度大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对智慧教育平台、AI 教学工具等新兴技术的操作不熟练,难以设计并实施复杂的融合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对“技术如何服务于语文教学本质”的思考不足,导致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规律脱节。
4.评价机制单一,融合效果难以量化
当前多数语文课堂仍以“纸笔测试”“课堂表现观察”为主,缺乏基于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评价工具,难以全面、精准地采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思维过程等信息,导致融合教学的效果无法科学量化,不利于教学策略的优化调整。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主要课型的深度融合模式
(一)识字写字课:“直观演示+互动练习+精准反馈”融合模式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信息技术可通过直观化、游戏化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该模式分为三个环节:“直观演示,感知字形”。利用动画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日、月、水、火”),通过交互式课件拆分合体字的结构(如“林=木+木”“休=亻+木”),让学生直观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对于易错字(如“辩、辨、辫”),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笔画,强化记忆。
(二)阅读课:“情境创设+深度探究+拓展延伸”融合模式
阅读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与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可通过创设情境、整合资源助力深度阅读。该模式实施路径如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虚拟情境,如教学《观潮》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高清视频并搭配音效,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大潮的雄伟;教学《草虫的村落》时,利用 VR 技术构建“草虫世界”虚拟场景,学生通过操控设备“走进”文本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保障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融合能力
学校应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针对中老年教师开展基础操作培训(如智慧平台使用、课件制作);针对青年教师开展进阶培训(如 AI 工具应用、融合教学设计);同时,通过“名师示范课”“教研沙龙”“校际交流”等形式,分享融合教学经验,引导教师树立“技术服务于教学”的理念,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二)优化资源建设,建立共享机制
教育部门与学校应联合搭建“小学语文优质数字资源库”,按年级、课型、主题分类整合资源,确保资源与教材、课标精准匹配;鼓励教师参与资源开发,将优秀的课件、教学设计、微课等上传至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同时,引导教师掌握资源筛选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选择合适资源,避免资源滥用。
(三)完善硬件设施,搭建融合平台
学校需配齐配足智慧教室、电子白板、VR 设备、录播系统等硬件设施,保障融合教学的顺利实施;依托区域智慧教育平台,搭建集“资源推送、互动教学、作业批改、评价分析”于一体的小学语文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数据的互联互通,为个性化教学与过程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四)创新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
建立“技术+人工”的多元评价体系:利用智慧平台采集学生的课堂参与数据、作业完成数据、阅读数据等,生成个人学习档案;设计量化评价指标(如“资源使用频率”“互动参与次数”“习作修改次数”),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融合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评价数据反哺教学设计,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五、结论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课型的融合模式,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学互动的多元创新与教学指导的精准高效。
在融合过程中,需通过教师培训、资源建设、设施完善、评价创新、家校协同等保障措施,避免形式化、碎片化问题,真正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本质,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模式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韩学锋.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J].才智,2023(32):110.
[2]王立香.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3(31):20-21.
[3]李国华.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24(04):58-60.
[4]段珍洁.小学语文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23,(11):62-6
[5]孙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0):163-165.
[6]马玉琴.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究[J].才智,2020,(0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