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则热点新闻:浅析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舆情治理路径
宋鸿
河南省新乡广播电视台 453000
一、事件概述:从事件发生到网络舆情爆发
引言:近年来,突发事件在网络空间的快速传播与网络舆情发酵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一例看似偶然发生的“山火”事件因涉及环境生态保护与社会公共安全,迅速引发全网关注,从而形成网络舆情。本文以该事件为切入点,结合网络舆情监测数据与传播路径分析,探讨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特点及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路径,旨在为社会舆情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2025 年 3 月 21 日,河南省某地突发山火,火情当日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过火面积不明,截止目前火灾原因未公布。事件发生初期,网络流传“驴友放烟花庆生引发山火”的视频,引发公众猜测,网络扩散迅速。(引自官方媒体上游新闻 3 月 25 日相关报道)。3 月 24 日,当地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山区野游管理的提示》,明确禁止未开发区域的野游、露营等活动,并启动封山措施至 5月 15 日。
二、网络传播路径与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根据网络舆情监测工具《新浪舆情通》统计数据显示,在事件监测期内,全网与此次热点事件相关的海量信息中,媒体平台发布主要信息 294 条,网民互动声量 15.77 万,影响力值 1.65 亿。
294 条主要信息中,负面情绪信息占比 80.27% (236 条),正面情绪信息 15.65% (46 条),中性情绪信息 4.08% (12 条),显示舆论场中质疑与批评占据主导。该热点事件因此成为今年 3 月当地网络舆情事件之一。
经分析发现,该事件具有较典型的社会舆情特征,即多元性、动态性、交互性。事件的发展变化全程在网络平台呈现,网民对此事件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影响和伴随该事件发酵全过程,直至主流媒体介入报道此事。
该热点事件还具备鲜明的网络传播特点。网络信息的易复制易传播,平台个性化推送,网民大量转评赞,在主流媒体和当地主管部门介入之前,对山火原因的各种揣测猜疑如流传“放烟火庆生引发山火”等等,给信息控制与管理增加了难度,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在该事件传播过程中,网络信息传播到达峰值前呈现爆发式增长,其形成与网络信息的裂变式传播特性密不可分。
平台传播:客户端( 55.44% )、短视频( 15.99% )、微博( 14.63% )是主要传播渠道,其中短视频与微博的即时性加速了信息扩散。
媒体参与:先后有超过 100 个主流媒体平台介入报道,其中省级媒体贡献量最大(90 条),如“上游新闻”发文 51 篇,成为核心信息来源。
传播速度:日均信息量 26.73 条,3 月 25 日达到峰值 190 条,主要因“驴友放烟花”争议视频被广泛转发。
互动声量:3 月 25 日单日阅读数 136,361 次,占总互动量的 90.7% ,反映公众对事件原因的高度关注。
核心议题:热词“放烟花”(1,786 次)、“山火”(1,335 次),显示公众聚焦事件起因与责任归属。
争议焦点:尽管官方并未确认山火与烟花直接关联,但网民通过社交媒体自发关联两起事件,推动“追责”成为舆论主线。
三、网络舆情特点与传播规律
敏感信息主导,负面情绪扩散。负面网络舆情占比超 80% ,主要源于公众对生态破坏的担忧与对管理缺位的质疑。
网民跨地域关注与信息扩散。信息集中分布于重庆(上游新闻属地)、河南(事发属地)、北京(央媒集中)等地。
事件与公共安全治理强关联。此次舆情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公安、政务(次之)行业信息占比最高。
自媒体与官方话语博弈。非媒体信息占比 61.22% ,且主要散布于事件初期各网络平台,部分自媒体账号通过“标题党”加剧情绪化传播,猜测未经证实即上网传播,导致谣言滋生;当地通过封山令
与管理提示强化权威发声,并通过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还原事件真相,但初期回应滞后,未能第一时间阻断谣言扩散。
四、网络舆情治理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现有治理措施评估
封山与立法:事件属地职能部门通过禁止野游、追究法律责任等措施遏制网络风险,而封山令发布后 3 月 25 日网络舆情仍达峰值,显示“事后应对”的局限性。
信息透明度:封山令和媒体报道多次强调“起火原因未明”,但未及时公布事件后续调查进展,导致公众猜测持续发酵。
(二)、优化治理路径建议
前置预警机制:结合气象数据(如“干燥多风”)与历史案例,建立山林火灾风险预警系统,提前发布防火提示。
网络舆情分层响应:针对敏感信息(如“放烟花”争议),需在应急响应的黄金时段内发布权威通报,阻断谣言传播链。
多平台协同治理:联合客户端、微博等网络平台,通过算法识别高风险内容(如情绪化标题),优先推送官方辟谣信息。
公众参与引导:鼓励主流媒体官方账号和影响力大、表现正面积极的自媒体账号加强正能量叙事,平衡网络负面声音。
五、结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国办发〔2016〕61 号)中规定,政务舆情如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最迟应在 24 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其他政务舆情“应在 48 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2025 年 2 月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报指出,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一般情况下,有关方面应当在 24 小时内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
这起热点事件的网络传播,揭示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演化的复杂性,未来网络舆情治理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通过技术赋能、机制创新与公众教育构建多维治理体系,减少网络负面影响事件广泛传播,削弱其影响力。本文以个案切入,为同类事件的网络传播管理与公共危机响应提供了实践参考。
参考新闻:
① 官方发布,《关于加强山区野游管理的提示》,2025
来源:新乡新闻网
网址:https://www.tv373.com/index.php?m=pc&c=index&a=videoview&id=187024② 秦钰玺,《网传南太行因山火封山?真相来了》,2025
来源:大象新闻
网址:https://www.hntv.tv/news/0/1904371534953844738
引用文件:
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国办发〔2016〕61 号,2016
来源:中国政府网
②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公报 2025 年第 8 号,2025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