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精选•细筛•整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作者

杨丹

江苏省张家港市西溪幼儿园

引言

学前教育领域,“亲自然教育理念”日益普及,即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融入自然元素,激发幼儿探索、体验欲望,与陶行知思想相契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现有自然资源,搭建自然探索平台,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因此,联系实际探索自然资源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精选”内容:贴合教需,提炼趣味点

以趣味为导向,精选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实现课程游戏化,引领幼儿在自主探索与游戏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丰富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一)一物多玩:游戏增趣,识别自然物

自然资源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部分自然材料可以根据幼儿想法,随意改变造型,具有易加工、灵活多变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游戏灵感。“一物多玩”主要是通过对某一项材料进行加工、开发出多项不同的游戏项目,其间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带领幼儿探索某一项材料,增强游戏体验,借此了解并认识更多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1]。

比如,教师带领探索“棉花”的秘密,教师利用棉花制作成“花朵”装饰在活动区内,小朋友对这种软绵绵的“花”十分感兴趣,有别于其他带有香味的花类植物,“棉花”圆圆的形状与柔软的质地深深吸引着幼儿。为此,教师发起探索活动,围绕“棉花的特点”与“棉花是花吗?”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生命科学”开展“趣玩”活动。在深入接触后幼儿了解到棉花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做被子、纺织,于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针线、小纺织机,完成体验游戏,了解自然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奠定认知基础。

(二)环境探索:生活融入,自建游戏区

自然、户外环境也属于自然资源,随着时代发展幼儿园建设更注重生态性,单一的室内教学也开始进行调整,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趣味场景,激活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对于室外环境,教师可定期组织“探查”游戏,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地形地势,根据幼儿兴趣喜好与观点,搭建游戏活动区域,比如利用高低不平的地势与轮胎、攀爬架、攀爬网等搭建跑酷、体能运动区,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进行改造,为体育教学提供场所;室内环境下,教师可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构建“虚拟自然密室”,让幼儿身处于自然环境下找到目标植物,拉近与自然的距离,掌握动植物知识,实现网络资源与自然资源的融合发展。

二、“细筛”元素:丰富材料,开辟新路径

教学实践中融合多学科元素,利用丰富材料开发、挖掘新课程,让自然元素深入细节,使幼儿在有趣的课程中学习知识、丰富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一)素材收集,自主创作践行自然美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直接将自然材料、素材呈现给幼儿,缺少自主收集的环节,且孩童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拿到“最想要”的材料,幼儿教育受到桎梏。因此,教师应改变单一模式,以幼儿为主体,发起自然材料收集活动,即将幼儿带入自然环境中,围绕“美元素”收集自己认为美丽的自然素材。“美”有多种多样,并不是固定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发现美,并在后续的手工创意活动中利用自己收集的材料“创造美”,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比如,一名小朋友在看完“三只小猪”的绘本故事以后,也萌生了想要搭建房子的念头,但是却没有材料,于是利用课间活动,教师鼓励他自己收集材料,看看有哪些自然材料能被用于房屋建造呢?

在观看视频资料、阅读绘本后,幼儿了解到小屋的建造方法与需要的材料,再根据自己对小屋的期待,收集了树枝、小木条、小石头等等,经过自己的创意制作,最终生成了漂亮的小屋,完成“发现——创造”美的全过程。

(二)劳美互动,学科融合挖掘自然课

美育、劳育同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构成,教师合理利用园内的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在室内外分别开发不同的功能区,由幼儿负责“植物照料”,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比如,室外开垦“种植区”,设置“工具坊”,其中摆放各类工具、材料,有的小朋友利用“剪刀”为花卉、植物修剪造型,从园内阿姨与爸爸妈妈的口中他们得知,适当的修剪枝叶可以让植物生长得更好,可是对幼儿来说如何分辨需要修剪的“枝叶”成为一大难题,于是教师发起“调研活动”,按照“园内植物观察——参观植物园——花卉、植物种植咨询——园内实践检验”的思路,循序渐进开展“研学活动”,形成以“园艺修剪”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通过实践自然课程与研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到美丽的风景需要一定的“劳动”来守护,劳动是可以创造美的有效路径,借此机会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实现美育、劳育相结合。

三、“整合”资源:内外联动,拓展知识域

汇集幼儿园内外的自然资源,从体验、实践角度出发,激发孩童主动探索欲望,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并培育优良习惯。

(一)户外徒步:感知季节变换,掌握四季规律

不同季节下大自然也有着不同美景,在不同时间段带领幼儿亲入自然,不仅有助于幼儿身体健康,还可以观察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欣赏美景、快乐出游,并完成画作,融入“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帮助孩童感受季节规律。

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地区自然资源特点设计徒步路线。初始阶段,在幼儿园周边的小公园进行短时间的徒步,随着幼儿体能提升,逐步放远距离,可进入“森林公园”观察动植物变化,探索公园内的地势地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徒步期间,教师可邀请家长同行,开展一些亲子游戏,如放风筝、野餐、打口袋等小游戏,让幼儿放松身心。再比如,在“爬山徒步”中,教师可利用“木棍+塑料袋”制作简单的风力测试小道具,幼儿可利用这一道具感受山上的风要大于山下的风这一自然现象,让孩子们在自由探索中掌握更多关于大自然的奥秘,并由此产生探索欲望与好奇心,主动解决问题、探究答案,提升综合素养。

(二)家园联动:体验种植过程,解析生命奥秘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家长与教师必须紧密沟通,为幼儿创造学习体验平台。教师可在园内开展“种植体验课程”,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种植,解决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2]。

比如,在种植黄瓜的过程中孩子们决定使用木条搭建支架,确保黄瓜可以顺利生长,而两根木条搭建支架不稳定,尤其是风雨天气,黄瓜架会倒下,面对这一问题,幼儿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小朋友认为,可以增加木条的数量,三根木条搭成像“帐篷”一样的架子,就不容易倒下;也有的小朋友认为,可以利用幼儿园的铁栅栏,将木条与铁栅栏绑在一起,另一端埋在泥土里,这样也能让支架更稳定,双方各执一词并开始用实际行动进行检验。于是在家长与幼儿的协同劳作下,成功搭建了不同类型的黄瓜支架,并根据一段时间内的黄瓜生长、支架稳固程度、综合对比,辩证思考问题的同时,铺垫“植物生长观察”,了解种植黄瓜的条件、黄瓜生长过程等等,探索生命奥秘,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自然中不仅有美丽景物,还蕴含了很多知识、规律,幼儿在观察、探索、体验中,能够逐步完善世界认知,积累生活经验,对于其身心发育、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打造“体验式”“生活化”教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形成家园合作共育、幼儿主动参与的良好教育局面,推进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范芸英.借助山坡资源开展班本活动的实践[J].上海托幼,2025,(Z1):52-53.

[2]马悦飞.链接自然资源,共建趣味户外游戏空间——以“兰趣园”空间共建为例[J].好家长,2025,(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