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无缝隙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患者院前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

作者

范文

宜兴市善卷骨科医院 急诊科 江苏宜兴 214231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多发于老年群体,具有致残率高、恢复期长等特点[1]。院前转运作为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传统转运模式存在环节衔接不畅、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2]。无缝隙护理是一种强调连续性、协调性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优化流程、加强协作,实现护理服务的无缝对接[3]。该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在股骨颈骨折患者院前转运中的应用研究相对有限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患者院前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期间需院前转运的股骨颈骨折患者50 例,根据护理方式分为无缝隙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 25 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

检查结果传输至接收医院。转运过程中实时更新患者状态信息。到达后进行结构化交接,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实现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临床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需要院前急救转运至上级医院;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多发性骨折或严重颅脑损伤;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转运途中病情急剧恶化需中止转运。

1.3 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院前转运护理模式。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基础镇痛处理。使用担架固定患者,保持患肢中立位。转运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到达目标医院后与接诊人员进行基本信息交接。

无缝隙护理组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第一阶段为转运前准备,建立多学科协作小组,包括急诊医师、专科护士、转运人员,制定个体化转运方案。运用标准化评估量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疼痛程度及心理状态。第二阶段为转运实施,采用专业骨折固定装置,确保患肢稳定性。配备便携式监护设备,实时监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护理人员全程陪同,运用疼痛管理技术,包括体位调整、分散注意力等非药物镇痛方法配合药物镇痛。第三阶段为信息对接,建立电子化信息传递系统,转运前将患者病历资料、影像学

1.4 观察指标

转运效率与生命体征稳定性:记录从开始转运至到达目标医院的总时间;监测转运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的波动情况,波动超过基础值 20% 定义为生命体征不稳定。

疼痛程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转运前后疼痛程度;统计转运过程中及转运后 24 小时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x ²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效率及生命体征稳定性比较

无缝隙护理组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生命体征波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转运效率及生命体征稳定性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无缝隙护理组在转运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

表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率明显降低。见表3。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院前转运过程涉及体位变换、路况颠簸等多重应激因素,传统护理模式难以满足患者的综合需求[5]。无缝隙护理通过系统化管理和精细化操作,在转运各环节实现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本研究发现,实施无缝隙护理后转运时间缩短 8.33 分钟,生命体征波动率从 36.00% 降至 12.00% 。这一改善得益于转运前的充分准备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多学科协作小组的介入使转运方案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了因准备不充分导致的延误。专业固定装置的使用和实时监护确保了转运过程的安全性,减少了因体位改变或路面颠簸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疼痛管理方面,无缝隙护理组在转运中和转运后的VAS 评分分别降低2.24 分和1.69 分,这种显著改善源于综合性疼痛管理策略的实施。护理人员不仅关注药物镇痛的合理应用,还融入了心理疏导、体位调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形成了立体化的疼痛控制体系。

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是无缝隙护理另一重要成效。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减少,反映出该护理模式在预防性护理方面的优势。通过风险评估和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实施,有效阻断了并发症的发生链条。电子化信息传递系统的应用实现了院前与院内的信息共享,使接收医院能够提前做好准备,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机[6]。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通过优化转运流程、强化疼痛管理、实施预防性措施,在股骨颈骨折患者院前转运中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升了转运安全性和救治效率。该模式为急救护理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在更广泛的临床场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建华,田林林,李晓楠.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运用快速康复护理干 预的效果[J].中外医疗,2025,44(6):88-90.

[2]谷宏伟.骨折联络服务护理模式对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5(1):160-163.

[3]焦晓静.优质手术室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5(2):200-203.

[4]张静红,宋雁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股骨颈骨折后致急性发作的护理[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5(2):095-098.

[5]张彤彤,张红伟.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保守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手外科杂志,2025,39(2):268-269.

[6]张莉.递进式目标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控制中的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5(5):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