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的关键施工工艺研究

作者

周玉雨

辽宁贵宇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葫芦岛 125000

一、引言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广泛。然而,受环境侵蚀、荷载作用等因素影响,其耐久性问题日益凸显。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对保障建筑安全、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意义重大。本文深入探究提升其耐久性的关键施工工艺,力求为工程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二、材料选择对耐久性的影响及工艺要点

2.1 水泥的选用

水泥品种选择需与环境侵蚀类型精准匹配,在硫酸盐浓度超 2000mg/ L 的海洋环境,应选用铝酸三钙含量低于 5% 的抗硫酸盐水泥,其28d 砂浆抗蚀系数可稳定在0.85 以上;对于碳化速度快的干燥环境,宜采用C3A 含量 8%-10%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通过加速水化生成更多钙矾石提升抗碳化能力。某盐湖地区桥梁工程采用低碱水泥(碱含量 ≤0.6% ),配合掺加 5% 的矿渣粉,成功解决了碱骨料反应问题。施工时需对每批次水泥进行氯离子含量检测(要求 ≤0.06% ),并通过负压筛析法控制细度( 80μm 筛余≤10% ),储存期超过3 个月的水泥必须重新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2.2 骨料的选择

粗骨料需满足“双控指标” ,即压碎值指标(C60 及以上混凝土 ≤10% )和岩石抗压强度(不低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 1.5 倍),在冻融环境中还需检测其坚固性(质量损失 ≤5% )。细骨料宜采用级配区Ⅱ区的天然砂,含泥量严格控制在 3% 以内(C50 以上混凝土 ≤2% ),通过亚甲蓝试验区分黏土与石粉含量(MB 值 ≤1.4 为合格石粉)。某高铁桥梁工程采用反击破碎石作为粗骨料,经整形处理后针片状含量降至 5% 以下,配合河砂与机制砂1:1 混合使用,使混凝土弹性模量提高 15‰

2.3 外加剂与掺合料的应用

高性能减水剂应优先选用聚羧酸系产品,其减水率可达 30% 以上,能将水胶比降至 0.35 以下,在超高强混凝土中掺量控制在 1.2%-2.0% ,需通过净浆流动度试验确定最佳掺量。引气剂宜采用松香热聚物类,在严寒地区混凝土中引入 3%-5% 的含气量,气泡间距系数控制在 200μm 以内,显著提升抗冻标号至 F300 。掺合料采用“粉煤灰 + 硅灰” 双掺体系,其中Ⅰ级粉煤灰取代 20% 水泥,可降低水化热峰值 30% ,硅灰以 5%-8% 比例掺入,能填充水泥水化孔隙使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 40‰ 。

三、施工工艺优化提升耐久性

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建立“环境适配” 理念,针对海洋环境应重点控制氯离子扩散系数,通过掺入 30% 硅灰将其降至 1.0×10-12m2/s 以下;化工区则需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系数,可采用 35% 矿渣粉替代水泥,使系数维持在 0.9 以上。某核电工程采用“双掺技术” (粉煤灰 .+ 硅灰),将水胶比严格控制在0.38,同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砂率 42% 、减水剂掺量 2.1% 的最优组合,经检测混凝土28d 电通量仅为650C,远低于规范限值 1000C

3.2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需采用“ 分层推移” 工艺,分层厚度根据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确定,插入式振捣器控制在 500mm 以内,表面振捣器则不超过300mm 。某超高层基础承台施工中,创新采用“ 跳仓浇筑 + 测温调控” 技术,分 8 个浇筑块间隔施工,每块浇筑时间控制在 8 小时内,同时通过预埋测温管实时监测内部温度,确保内外温差不超过 25Cι 。振捣作业遵循“ 快插慢拔” 原则,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 50mm 深度,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无气泡逸出为准,一般为20-30 秒,相邻振捣点间距不大于1.5 倍振捣半径,有效避免漏振形成蜂窝麻面。

3.3 混凝土养护

现代养护工艺已从被动保湿升级为“ 智能温控保湿” 系统,夏季采用雾化喷淋养护,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表面湿度,确保相对湿度不低于 90% ;

冬季则启用电热毯+阻燃棉被组合保温,使混凝土核心温度保持在 5C 以上。某跨河大桥箱梁施工中,应用蒸汽养护技术,在升温阶段控制速率不超过10C/h ,恒温阶段保持 60C±5C 持续 48 小时,降温速率不大于 15C/h ,使 28d 强度达标率提升至 100‰ 。对于薄壁构件,采用养护剂+土工布复合养护,养护剂涂刷量控制在 300g/m2 ,确保7 天内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显著降低早期收缩裂缝发生率。

四、结构防护增强耐久性

4.1 钢筋防护措施

钢筋锈蚀是影响结构耐久性的核心问题,其锈蚀过程会导致体积膨胀,引发混凝土开裂剥落,最终削弱结构承载能力。除环氧涂层钢筋外,阴极保护技术在大型桥梁和港口工程中应用成效显著,通过向钢筋施加微弱电流形成防护电场,可阻止电化学腐蚀反应。在高湿度环境施工时,需先对钢筋表面进行喷砂除锈处理,确保除锈等级达到 Sa2.5 级,随后立即涂刷专用防锈底漆,避免二次锈蚀。某地铁隧道工程中,采用“ 环氧涂层+阴极保护” 双重防护体系,使钢筋锈蚀速率降低 80% 以上,结构寿命预计延长至 100 年以上。施工过程中应严禁尖锐物体碰撞钢筋涂层,绑扎节点需使用塑料垫块隔离,确保防护层完整性不受破坏。

4.2 混凝土表面防护

混凝土表面是抵御外界侵蚀的第一道屏障,其防护处理需根据环境类别制定差异化方案。在严寒地区,可采用渗透型硅烷浸渍剂,其能深入混凝土内部与水化产物反应,形成斥水层并保持透气性,经处理的表面可使冻融循环抵抗次数提升 3 倍以上。化工厂区则需采用乙烯基酯树脂涂层,该材料对酸碱介质具有广谱耐受性,施工时需采用高压无气喷涂工艺,确保涂层厚度达到 2mm 以上且无针孔缺陷。某化工厂房改造工程中,通过“ 基层修补 + 硅烷浸渍 + 树脂涂层” 复合防护工艺,使混凝土表面抗渗等级从P8提升至 P12,成功解决了长期酸雾腐蚀问题。施工前需通过拉拔试验检测基层强度,确保表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 3mm ,为涂层施工提供坚实基础。

4.3 设置排水与防潮系统

水是引发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的主要介质,完善的排水防潮系统能从源头阻断侵蚀路径。屋面工程应采用“ 结构找坡 + 虹吸排水” 组合系统,排水坡度不小于 3% ,虹吸雨水斗布置间距控制在 15 米以内,确保积水排放速度大于降雨强度。地下工程除传统防潮层外,可增设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其能在水作用下生成针状晶体堵塞毛细孔,与结构形成终身防水体系。某沿海地区地下管廊工程中,创新采用“ 外围盲沟 + 内部导水板+防水卷材” 三维排水体系,配合膨润土防水毯与混凝土结构的协同作用,使舱内相对湿度长期稳定在 60% 以下。施工时需严格控制排水坡度偏差在 5% 以内,防潮层搭接长度不小于 100mm ,且在阴阳角部位增设 500mm 宽加强层。

五、结论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施工工艺。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优化,到结构防护措施的实施,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与检测,每个环节都紧密关联。施工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强化质量意识,精准把控各施工工艺要点。如此,方能有效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确保建筑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樊晓静.建筑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8):166-168.

[2]于彬,张元良,汪昕,等.装配式混凝土变电站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2025,51(13):1-6+16.

[3]郑其登.建筑工程监理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0):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