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社团活动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及衔接研究

作者

项茹

敦化市第七小学校 吉林敦化 133700

1 社团活动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1.1 整合多元教育资源,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音乐社团活动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资源限制,整合校内校外、显性隐性多种资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注入新活力。一方面,整合校内师资与场地资源,社团活动可联合学校有音乐特长的教师(如美术教师、体育教师中的音乐爱好者)、校外音乐志愿者(如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本地音乐家)共同开展教学,同时利用学校礼堂、音乐教室、操场等场地,开展合唱排练、露天音乐展演等活动,拓展音乐教育的空间维度。例如,某小学合唱社团邀请本地合唱团指挥担任校外指导,定期开展声部训练与合唱技巧指导,同时利用学校礼堂举办“校园合唱节”,让学生在专业指导与实践展演中提升合唱水平。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与生活资源,社团活动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传统音乐相关活动,如民乐社团学习地方戏曲唱腔、制作传统乐器模型;音乐创编社团围绕校园生活、节日主题创作歌曲,将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生活体验相结合,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体系。

1.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平台,能够从多维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其一,提升音乐技能水平,相较于课堂教学的“泛化”训练,社团活动更具针对性,如管弦乐社团通过分声部排练、乐器独奏展示,帮助学生精准掌握演奏技巧;音乐创编社团通过歌词创作、旋律改编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以某初中民乐社团为例,社团成员每周进行 3 次排练,从基础的乐器指法训练,到合奏曲目《茉莉花》的声部配合,逐步提升演奏技能,部分成员还在市级中小学生民乐比赛中获奖。其二,培养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多数音乐社团活动(如合唱、合奏)需要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学生在排练过程中需学会倾听他人声音、调整自身节奏,逐渐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同时,社团活动中的音乐展演、汇报演出等环节,能让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示音乐成果,提升自信心与艺术表达能力。例如,某中学合唱社团在校园文化节中表演多声部合唱,成员通过反复磨合,不仅实现了音色与节奏的统一,还在舞台表现中学会用肢体语言、情感表达增强演唱感染力,综合音乐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1.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音乐学习内驱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音乐学习的核心动力,而音乐社团活动以“趣味性”“自主性”为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一方面,满足个性化兴趣需求,社团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音乐学习方向,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参与,如喜欢流行音乐的学生加入校园歌手社团,对传统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加入民乐社团,这种“自主选择”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主动投入其中。例如,某小学开设“音乐兴趣菜单”,列出合唱、打击乐、音乐戏剧等 8 类社团,学生根据“菜单”自主报名,参与率较以往提升 40% ,且学生课后主动练习音乐技能的比例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创设沉浸式音乐体验场景,社团活动通过举办音乐游戏、音乐露营、音乐公益演出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魅力。如某中学音乐社团组织“校园音乐快闪”活动,学生在校园广场即兴演唱、演奏,吸引师生围观互动,这种鲜活的音乐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并非“严肃的课堂内容”,而是可融入生活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激发了音乐学习的热情。

2 社团活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路径

2.1 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构建“课社联动”模式

实现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需打破两者“分离”状态,构建“课社联动”的教学体系。其一,教学内容衔接,将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与社团活动的实践内容结合,如课堂学习“节奏与旋律”后,合唱社团可围绕该知识点开展节奏创编合唱练习,乐器社团可进行旋律变奏演奏,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巩固课堂知识,同时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其二,教学目标分层衔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进度,为社团活动设置分层目标,如针对课堂中表现出音乐天赋的学生,社团活动可设置“提升型”目标(如学习复杂的合唱声部技巧);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置“巩固型”目标(如强化基础音准训练),确保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水平相匹配。其三,成果展示衔接,将社团活动成果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学生在社团中的演奏视频、创作作品可作为课堂表现评价的参考依据;同时,课堂教学中的优秀学生可推荐加入高层次社团(如校级合唱社团),形成“课堂选拔—社团培养—成果反馈”的闭环。

3.2 小学与初中音乐社团活动的衔接:搭建“学段贯通”机制

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音乐能力存在差异,需通过“学段贯通”的社团活动设计,实现音乐教育的平稳过渡。其一,活动内容梯度衔接,小学阶段音乐社团以“感知体验”为主,如开展音乐游戏、简单合唱、乐器启蒙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基础能力;初中阶段以“技能提升与创新”为主,如开展多声部合唱、乐器合奏、音乐创编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小学合唱社团学习二声部合唱,初中合唱社团在此基础上开展四声部合唱训练,同时加入合唱编排、舞台设计等内容,形成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路径。其二,资源共享衔接,建立小学与初中音乐社团资源共享机制,如小学社团的优秀教学案例、学生音乐成长档案可传递至初中社团,帮助初中教师了解学生基础;初中社团可向小学社团开放排练场地、乐器资源,组织初中学生到小学开展“音乐帮扶”活动,如指导小学生演奏乐器、带领小学生参与合唱排练,促进学段间的互动与资源互补。其三,评价标准衔接,制定小学与初中统一的音乐社团评价框架,从“技能掌握”“实践表现”“兴趣态度”三个维度设置梯度化评价指标,如小学阶段侧重“参与积极性”“基础技能掌握度”,初中阶段侧重“技能熟练度”“创新能力”,确保学段间评价标准的连贯性,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发展提供明确导向。

3 结束语

音乐社团活动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社团活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还能构建“课堂+社团”“小学+初中”的一体化音乐教育体系,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亚娟.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开展探究 [J]. 亚太教育, 2023, (03): 22-24.

[2]王倩.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音乐社团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3]李阳.浅析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 (10):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