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信访事项分类处理机制与社会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作者

马红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勤服务中心 河南义马 472300

一、信访事项分类处理的必要性分析

1.1 信访事项类型日趋复杂

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使群众诉求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多样,一些信访事项已由原来零星出现的单一问题变得为集体多人、多事多类,且有的事项横跨多个部门、多个法律,不能仅仅由某个单一的窗口去受理和处理,也不能进行统一的办理程序。处理流程复杂化、不确定以及责任归属不清易导致推诿扯皮、重复办理的情况发生,进而影响了工作效能。通过科学分类能使问题被提前识别出来,并将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使不同类型的事项被用更符合其特点的方式来处理,也可以将此类事项交给不同的机构去承担,从而使信访工作更加具有结构性的反应能力。

1.2 当前处理模式存在瓶颈

然而,现在绝大多数的信访事项依然采用统一登记、同步受理事项的方式办理,还没有形成“分级管控、分类施策”的工作体系,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诉求事项被错误分流或重复办理的问题,极大消耗资源且让群众产生误解;一些高风险的信访行为因为没有前期甄别和引领从而无法提前预警而引发舆情事件或是形成群体上访事件。传统的“一刀切”方式降低了办理的质量,影响了基层政府做好预防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建立分类机制势在必行。

1.3 加强治理效能提升现实要求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信访工作的要求是在服务能力上推进作风革命,在风险预判能力上推进效能革命。精准分类有利于实现“简案快办、难案专办、重案联办”,有利于明确相关责任单位职能划分,健全“简案快办、难案专办、重案联办”的闭环办理流程,尤其对于可能产生较大风险的信访事项,应运用超前谋划、提前预判手段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产生较大风险或发生重大舆情,使治理系统面临较大的压力。目前,在信访事项量激增而人力物力有限的实际情况下,建立分类分级制度是优化资源和制度运行的核心举措。

二、信访事项分类处理的制度构建思路

2.1 明确信访事项分类标准

基础在于根据什么样的分类标准来制定科学、统一的分类标准来确立信访分类体系,从事项内容、行为特征、处理对象、情绪等级等方面综合划分为政策类、权益类、程序类、违法违规类等基本类型,并依据办理地、时限、历史办理情况等添加相关属性的辅助标签,进行二次细划,对于其中涉及敏感人群、重大项目的、涉法涉诉的等有特殊类型的,增设特设标识,加强风控预警功能,分类标准应纳入制度性文件中,并统一部署到各级信访信息系统上,做到所有层级一致,一套数据管到底。

2.2 构建分级处置管理体系

根据事项类别划分各事权单位的受理处置权及流程处置规范,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事项分别确定由相应的事项发生地的基层单位直接落实或主管部门协调实施、由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的具体权责事项和流程规范,确定等级划分标准根据不同的工作实际适当调整等级划分所适用的标准,如通过预警标准、群体特征变化情况等具有变量因子来设定等级划分及处置规范。

2.3 加强信息系统支撑能力

信息化是实现分类处理机制高效运转的前提条件。应当协调信访信息系统的对接,借助公安、司法、应急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智能分析模型对信访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研判,从源头做好风险预警;并可根据在接收过程中设定好的条件自动为信访案件打上分类标签,在过程流转节点提醒关联责任人及时跟进,在事后以统计分析的形式自动生成相关指标,从而达到有效监督的效果。

2.4 完善配套制度体系设计

制度落地需要搭配激励和问责两手抓。出台信访事项分类处理的操作细则、评价标准和监督办法,把分类处理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把处置得当的单位和个人表扬到位、嘉奖到位,充分调动工作的主动性;把因为判断失误、疏漏等情况导致的问题回溯到属地责任和包案责任,形成对制度运行的约束力。同时制度的设计还要兼顾日常督导、专项评估、例会通报等方式的使用,保证从提出分类处理这个制度到最后达到实际处理效果的闭环。

三、社会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明确风险源头识别路径

建设有效风险防控体系,要注重风险源发现能力。将分类处理的方式应用到信访事项的内容、情绪、行为方面,从不同的方向运用模型挖掘其中的风险指标,并通过走访、热线接听、舆情监测等方式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从而在前期做到精准预测。风险识别清单需要规范化,保证各有关单位、各类人员有一致的风险识别逻辑和应急响应途径,为后期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提供前提条件。

3.2 构建联动应对协调机制

有效开展风险防控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由属地信访部门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制度,构建统一指挥、资源共享、职责清晰的运行体系,确定联动响应条件和启动程序,一旦出现高风险信访事项能够第一时间实施联合处置,开展现场劝阻、情绪安抚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设立联系人并积极参与平时联络会、应急演练等活动,保障工作协调运转顺畅。

3.3 强化动态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动态化风险监测体系,在信访事项受理到办结全流程设置预警节点,综合运用数据平台对情绪波动大、多次信访、舆情聚集的重点行为进行识别预警;对应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和办法;设置递进式响应及督办流程;推进人工分析与智能研判手段的有机结合,形成“人防+技防”的工作机制。各单位要加强对预警信息的统计分析和梳理归纳,形成专题报告,为领导决策做好趋势研判、资源前置的工作。

3.4 建立防控资源保障机制

风险防控体系运转需要保证稳定的资源供给。要在人员、经费、物资等方面安排专门的保障通道,保证各个环节的处置力量要足;要建立专家库、应急小组和专业的工作队伍来处置高风险的信访事项;要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和各种风险情况进行判断以后进行资源配置,把资源配置到高风险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期;要通过制度化的保障,使得自身的防控能力能够长期保持并不断持续加强,最终能够为信访稳定打下好的基础。

结束语

信访事项分类处理机制,是提高信访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访事项进行分类分级,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可以提高信访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为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提供技术支撑;构建社会风险防控体系,形成与分类对接的关联互动关系,把问题解决在前头、把风险防控在前头,是构建稳定基层治理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信访:民众诉求表达与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制度安排[J]. 陈新;卢志朋.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05)

[2]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审思[J]. 郭群英;夏雪.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3(05)

[3] 新安全格局下的城乡基层社会风险治理[J]. 彭宗超;卜凡;赵芸.行政管理改革,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