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图式”提升 0-3 岁婴幼儿教师回应性照护能力的实践研究
陈嘉苏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一、引言
婴幼儿成长里教师角色关键,其回应性照护左右着婴幼儿安全感搭建、情感表露、认知发育及社交技能塑造。回应性照护需教师精准抓取婴幼儿需求信号迅速予以回应。游戏是婴幼儿的本能,游戏图式理论是洞悉婴幼儿游戏行为深层思维与需求的有力途径。钻研游戏图式,教师能更好阐释婴幼儿行为,进而增强回应性照护水平,打造更优成长环境。
二、游戏图式理论概述
(一)游戏图式的内涵
游戏图式,关乎婴幼儿游戏里重复行为模式,映照其对世界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知觉、理解与思考方式,是认知结构起点及核心。婴幼儿游戏中,图式借具体动作行为呈现,像反复把物品放进容器再倒出(装填图式),围绕中心放射状排列物品(中心和放射图式),用物品围自己或其他物体(围合图式)之类。这些看似简单重复行为,暗藏婴幼儿对空间、数量、因果关系概念的探索理解,是他们构建周围世界认知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图式的分类
游戏图式经众多学者深度钻研并分类。塔姆辛・格里梅从诸多观察实例提炼12 种常见图式行为,含连接、装填、中心与放射线、围合、包裹、穿界、定向、定位、旋转、轨迹、变换、搬运。像连接图式,婴幼儿把不同物件相连,如积木搭火车轨道;旋转图式,婴幼儿迷于旋转物体或自身转动,像反复转玩具车轮、原地转圈;轨迹图式,婴幼儿关注探索物体运动轨迹,如扔球、滚球看滚动路线等。不同游戏图式类型反映婴幼儿各发展阶段兴趣与认知特性,给教师观察理解婴幼儿行为提供明晰框架
三、教师回应性照护能力与游戏图式的关联
(一)回应性照护能力的内涵
教师回应性照护能力包含对婴幼儿需求的敏锐察觉、精准阐释及适时恰当回应。敏锐察觉需要教师借观察婴幼儿行为、表情、声音等细微信号,于生理、情感、认知方面捕捉其需求;精准阐释需要教师依专业知识经验理解信号背后真实需求;适时恰当回应要求教师采取合适行动满足婴幼儿需求并助其发展。婴幼儿哭泣时,教师观察表情哭声特点,判断饥饿、疲劳或身体不适等缘由,给予喂食、安抚或检查身体等相应回应举措。
(二)游戏图式作为观察婴幼儿需求的窗口
游戏图式是教师深入洞察婴幼儿需求的特异窗口。游戏里,婴幼儿自然呈现多样图式行为,映射内在需求与兴趣。教师发现婴幼儿频涉旋转图式游戏,或揭示其对物体旋转、平衡感探索欲,抑或借旋转获感官愉悦。凭借对游戏图式持续观测,教师精准把握婴幼儿个体差异与发展阶段特性,为针对性回应式照护奠基
(三)基于游戏图式提升回应性照护的优势
教师对婴幼儿游戏图式的知悉,是提升回应性照护质量的关键要素。婴幼儿不同游戏图式映射出多样需求,教师据此做出适配性回应。针对展现围合图式行为的婴幼儿,教师供应积木、大型纸盒等物料,投身搭建过程,引领拓展围合的形态与功用,满足其空间探索及创造欲求。基于游戏图式的回
应策略,对互动产生积极影响。教师以贴合图式的方式融入,易被婴幼儿当作游戏伙伴,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在婴幼儿开展连接图式游戏时,教师提供多元连接材料并与之共探连接方式,既助力图式发展,又增进师生情感关联。
四、基于游戏图式提升教师回应性照护能力的策略
(一)观察与识别游戏图式
应提升教师观察与识别游戏图式的能力,为此,幼儿园应组织教师参与游戏图式观察系统培训,让他们掌握观察方法、技巧及要点,像选准观察时机地点,借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等精确记录,助力教师高效捕捉婴幼儿图式行为,为后续分析回应筑牢根基。教师还要养成持续观察习惯,自由游戏及日常进餐、午睡环节留意图式行为,观察后深度剖析,判断类型、动机与需求,长期坚持更敏锐识别特点变化,进而调整回应策略.
(二)创设支持游戏图式发展的环境
创设利于游戏图式发展环境,要从空间布局、材料投放及动态调整三方面切入。空间布局规划,按婴幼儿常见游戏图式特点,合理规划班级空间,给围合图式偏好婴幼儿设专门建构区,提供充裕且具私密性空间,满足其独立空间需求;为有轨迹图式行为婴幼儿在户外设宽阔场地,助其自由探索物体运动轨迹,同时注重不同区域连贯性,方便婴幼儿在不同图式游戏间转换融合。材料投放,兼顾多样性与适宜性,教师应依游戏图式分类,投放丰富适宜材料,如针对装填图式提供不同容器及可装填物,针对中心和放射图式准备可围绕中心排列材料,考虑材料安全、趣味与可操作,依婴幼儿年龄及发展水平调整难度,激发探索兴趣。
(三)基于游戏图式的互动与引导
教师参与游戏图式互动引导,需积极投入、巧施语言引导并倡导合作分享。于婴幼儿游戏图式活动,教师可以主动加入,以平等之态尊重其节奏与想法,连接图式游戏时,可以共商搭建稳固结构之法,分享经验并聆听观点,激发其创造力与想象力,助力游戏图式拓展;还应善用语言引导,借提问、提示、描述等,深化婴幼儿对图式行为理解,如包裹图式游戏中,以‘小熊是不是在睡觉,要不要盖小被子’引导丰富情节,用生动语言描述强化认知,推动语言和思维能力成长。
结论
游戏图式理论,给予 0 - 3 岁婴幼儿教师回应性照护能力提升以理论和实践指引。教师赢领会其内涵、分类与重要性,可借之洞察婴幼儿需求,掌握提升契机。实践里,教师借培训强化识别力,营造支持环境并开展互动引导,得以敏锐捕捉需求并恰当回应,既助力婴幼儿全面成长,又提升自身素养,为婴幼儿教育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寇丽娟. 以问、思、行转换教师看待幼儿游戏的视角——基于儿童图式理论的主题教研 [J]. 福建教育, 2024, (43): 17-19.
[2]陈玲. 小班涂鸦课程中幼儿作品的游戏图式质性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4, (28): 100-102.
[3]李园园. 制度情境中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决策[D]. 四川师范大学, 2022.DOI:10.27347/d.cnki.gssdu.2022.0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