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多声部合唱训练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路彤

敦化市沙河沿镇中学校 吉林敦化 133715

1 中小学多声部合唱训练的现状与问题

多声部合唱区别于单声部齐唱,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自身声部旋律的同时,兼顾与其他声部的和声配合,对音准、节奏感、听觉能力及协作意识均提出较高要求。当前中小学多声部合唱训练虽已受到重视,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瓶颈。

1.1 基础能力薄弱,声部把控困难

中小学阶段学生音乐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音准、节奏训练,在多声部合唱中易出现“跑调”“跟错声部”现象。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对和声概念理解模糊,难以区分不同声部的旋律线条,导致合唱中声部“混杂”,无法形成清晰的和声层次。

1.2 训练模式固化,学生参与度低

传统合唱训练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集体重复”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教师过度强调“整齐划一”,缺乏对声部个性的关注,导致学生被动参与,难以激发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同时,训练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固定曲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需求脱节,降低了训练的实效性。

1.3 声部融合不足,和声效果欠佳

多声部合唱的核心在于声部间的平衡与融合,但实际训练中常出现“主次失衡”问题:高声部音量过大掩盖低声部,或低声部因自信心不足导致声音微弱。此外,学生对乐句呼吸、音色统一的把控能力不足,进一步影响了合唱的整体和声效果。

2 中小学多声部合唱训练的核心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音乐能力发展为基础,从“基础夯实—分层突破—创新赋能”三个层面构建系统化训练策略。

2.1 夯实听觉与发声基础,筑牢合唱根基

听觉是多声部合唱的核心能力,需通过“听辨—模仿—创造”的递进式训练提升学生的和声感知能力。其一,开展旋律听辨训练:通过播放二声部合唱片段,让学生区分高声部与低声部的旋律走向,并用手势(如高声部向上、低声部向下)辅助表达;其二,加强和声听辨训练:利用钢琴弹奏三和弦、七和弦等和声织体,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和声的色彩(如大三和弦的明亮、小三和弦的柔和),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听感;其三,引入节奏听辨游戏:设计“声部接龙”活动,教师给出固定节奏型,各声部依次接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注意力。

发声训练需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避免枯燥的机械练习。低年级可采用“动物模仿法”:模仿小鸟的清脆叫声(训练高声部头声)、小熊的厚重吼声(训练低声部胸声);中高年级可结合呼吸训练设计“吹蜡烛”“闻花香”等游戏,让学生掌握腹式呼吸法,同时通过“打嘟噜”“哼鸣”等练习统一音色。此外,需强调“轻声高位”的发声原则,避免学生用嗓过度,培养松弛、通透的歌唱状态。

2.2 实施分层训练设计,突破声部协调难点

考虑到学生音乐基础的差异性,需采用“分层分组、因材施教”的训练模式,实现声部间的均衡发展。首先,依据音准、节奏感、表现力等指标,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精英组:基础组侧重单声部旋律的准确演唱与呼吸训练;提升组进行二声部简单合唱训练,重点解决声部衔接问题;精英组挑战三声部及以上复杂合唱曲目,注重和声融合与情感表达。

其次,推行“声部责任制”:为每个声部设立“声部组长”,负责带领本声部进行单独练习、纠正音准错误;定期开展“声部展示”活动,各声部依次演唱自己的旋律,其他声部进行听评,增强声部内的凝聚力与声部间的理解。针对低声部训练难点,可采用“先强后弱”的训练技巧:先让低声部在钢琴伴奏下大声演唱,建立音准自信,再逐渐减弱音量,与高声部配合,避免被高声部“带偏”。同时,设计“声部互换”练习,让学生尝试演唱其他声部旋律,加深对整体作品结构的理解,促进声部间的共情与配合。

2.3 创新教学方法与载体,激活训练活力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训练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其一,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合唱曲目的主题创设情境,如演唱《保卫黄河》时,通过播放黄河实景视频、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与声部配合;其二,引入“创作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简单的多声部创作,如以教材中的民歌旋律为基础,引导学生为其编配低声部伴奏音型,或添加节奏型伴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音频编辑软件(如 Audacity)将学生的合唱录音进行多轨分离,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声部的波形图,对比标准音准、节奏进行自我修正;通过在线合唱平台(如“全民 K 歌”合唱功能)开展线上小组练习,打破时空限制,提升训练效率。

3 多声部合唱训练的实践案例分析以《茉莉花》二声部合唱教学为例,阐述上述策略的具体应用。

3.1 课前准备:基础诊断与分组

课前通过“音准测试”(演唱 C 大调音阶)、“节奏模仿”(模仿切分节奏型)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分为基础组(10 人)、提升组(15 人)、精英组(8 人)。基础组与提升组组成高声部,精英组组成低声部,各声部设立组长。

3.2 课中训练:分层突破与融合

听觉与发声基础训练(15 分钟):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单声部与二声部版本,让学生对比听辨和声差异;通过“哼鸣练习”统一音色,基础组重点纠正音准,精英组尝试用不同力度演唱低声部。

分层合唱训练(20 分钟):高声部先单独演唱旋律,基础组在组长带领下逐句练习,教师针对性指导呼吸换气;低声部由精英组演唱,教师用钢琴辅助稳定音准;随后进行二声部合练,重点解决“开头齐唱”“乐句衔接”两个难点,通过“数拍子”“手势提示”帮助声部协调。

情境与创作拓展(10 分钟):播放茉莉花实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江南韵味;鼓励提升组与精英组为歌曲添加简单的“啊”音伴唱,基础组用拍手打节奏伴奏,丰富合唱层次。

3.3 课后反馈:效果与改进

通过课堂观察与录音分析发现,学生的声部把控能力明显提升,低声部音量不再微弱,和声融合度显著改善。课后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认为“分层训练”“情境创设”提升了自己的参与兴趣。不足在于基础组对和声的理解仍较模糊,后续需增加课后听觉练习打卡任务,强化基础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小学多声部合唱教学现状的剖析,构建了“基础-分层-创新”三维训练体系,结合《茉莉花》教学案例验证了策略的实效性。研究表明,立足学生差异的分层训练、趣味化的基础培养及技术赋能的创新教学,能有效提升合唱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多声部合唱教学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霞,唐爱虹. 班级合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家长,2025,(24):138-140.

[2]孙艳会. 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11):20-22+91.

[3]周逍,潘星宇. 民族音乐文化与中小学合唱教学的融合探究[J].戏剧之家,2024,(1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