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与融合对策
甫姗姗
敦化市未来幼儿园 吉林敦化 133700
1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的核心问题及根源分析
1.1 游戏目标与教育目标脱节
部分教师将游戏视为“课堂调剂”,缺乏对游戏教育价值的系统规划。例如,在角色游戏中,仅关注幼儿的参与度,未结合“社会交往”“语言表达”等发展目标设计引导策略;在建构游戏中,过度强调“作品成果”,忽视幼儿的思维过程与创造力发展。根源在于教师对“游戏化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将“游戏形式”与“教育本质”割裂,缺乏基于幼儿发展目标的游戏设计能力。
1.2 游戏形式与幼儿需求不匹配
一方面,部分幼儿园仍存在“高结构化游戏”占比过高的问题,教师主导的游戏流程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探索;另一方面,新型游戏如数字化游戏的运用存在“形式化”倾向,缺乏对幼儿认知水平、兴趣点的精准把握,导致游戏吸引力不足。此外,游戏材料的投放存在“同质化”问题,未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提供层次性、多样性的材料,难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1.3 家园社协同机制不完善
家庭在幼儿游戏教育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家长对“游戏的教育价值”认知不足,将游戏等同于“玩乐”,忽视了家庭游戏场景的创设;社区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公园、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空间的游戏教育功能未被充分挖掘,未能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推进游戏教育的合力。
2 游戏与幼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对策
2.1 构建“目标导向-幼儿主体”的游戏设计体
(1)明确游戏的教育目标定位
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将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发展目标融入游戏设计中。例如,在科学领域,设计“探索植物生长”的户外游戏,引导幼儿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培养其观察力与探究能力;在社会领域,通过“超市购物”“医院就诊”等角色游戏,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角色职责,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建立“游戏目标-活动设计-评价反馈”的闭环机制,根据幼儿的游戏表现动态调整目标与策略。
(2)强化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
推行“低结构化游戏”与“高结构化游戏”的合理搭配,增加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形式、伙伴的机会。例如,在建构游戏中,教师仅提供积木、纸板、绳子等基础材料,由幼儿自主设计建构主题,教师以“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在幼儿遇到困难时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其思考,而非直接干预。此外,鼓励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培养其规则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
2.2 丰富游戏形式,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1)创新游戏类型,推动传统与新型游戏融合
一方面,传承并创新传统游戏,如将民间游戏“跳房子”“丢沙包”与数学认知、动作发展目标结合,设计“数字跳房子”“沙包计数”等改良游戏;另一方面,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游戏教育,开发适合幼儿的 AR 互动游戏、编程启蒙游戏等。例如,利用 AR 技术创设“动物世界”虚拟场景,幼儿通过触摸屏幕与虚拟动物互动,学习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增强游戏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同时,严格控制数字化游戏的时长,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对幼儿视力、注意力造成不良影响。
(2)优化游戏材料投放策略
遵循“层次性、多样性、探究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投放游戏材料。例如,为小班幼儿提供色彩鲜艳、操作简单的拼图、串珠等材料,培养其精细动作;为中班幼儿提供齿轮、管道、平衡木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促进其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为大班幼儿提供放大镜、温度计、实验器皿等科学探究材料,满足其探究欲望。同时,鼓励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游戏道具,如用纸箱制作“汽车”“城堡”,培养其环保意识与创造力。
(3)拓展游戏场景,实现“室内-户外-社区”联动
充分利用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自然探索区”“运动挑战区”“沙水游戏区”等特色区域,让幼儿在接触自然、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与探究能力。例如,在“自然探索区”种植蔬菜、饲养小动物,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在“运动挑战区”设置攀爬架、平衡木、钻网等设施,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提升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与勇气。同时,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组织幼儿走进社区公园、图书馆、消防中队等场所,开展“社区寻宝”“图书漂流”“小小消防员体验”等游戏活动,拓宽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视野。
2.3 健全家园社协同机制,凝聚游戏教育合力
(1)加强家长教育理念引导
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育儿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游戏化教育”的理念,帮助家长理解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举办“家庭游戏设计大赛”,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设计家庭游戏,并分享游戏过程与收获;发放《家庭游戏指导手册》,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庭游戏类型与玩法,如“亲子拼图”“词语接龙”“家务小帮手”等,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游戏环境。
(2)整合社区资源,搭建协同平台
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整合社区内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为幼儿游戏教育提供支持。例如,邀请社区医生、消防员、厨师等专业人士走进幼儿园,开展“职业体验”游戏;与社区图书馆合作,开展“绘本游戏”活动,将绘本阅读与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游戏形式结合;利用社区广场、公园等场地,组织“亲子运动会”“社区游戏节”等活动,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交流。
2.4 提升教师游戏教育实施能力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将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践观摩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游戏设计、组织、指导与评价能力。例如,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开展“游戏化教学策略”培训,分析优秀游戏教育案例;组织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围绕“如何设计符合幼儿需求的游戏”“如何应对游戏中的突发问题”等主题进行研讨,分享经验与困惑。
(2)建立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
建立以“游戏教育实施质量”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将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表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效果等纳入评价指标。对在游戏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游戏教育创新实践。同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记录教师在游戏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与进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3 结束语
推进游戏与幼儿教育的深度融合,应以幼儿发展为核心,构建科学的游戏设计体系,拓展形式与场景,完善家园社协同机制,提高教师的实施能力。此过程既响应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又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未来需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优化融合模式,使游戏切实成为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郑明凤. 社区资源支持下幼儿传统游戏创新的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44(09):155-158.
[2]步梦婷.AI 技术赋能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效果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5-08-11(A05).
[3]肖帆. 指向幼儿主动学习的游戏化活动教学[J].读写算,2025,(2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