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桥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优化研究
袁胜芹
身份证号码:341102197509090627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与桥梁建设迅速推进,建设区域日益向软土地区拓展。软土地基因其高压缩性、低强度和易变形特性,成为工程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关键难题。如何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下,高效、经济地处理软土地基,已成为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探索科学合理的加固技术路径,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市政道桥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工程价值。
一、软土地基特性分析与工程风险识别
软土地基广泛分布于沿海、湖泊及冲积平原地区,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及强度低等典型特征。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在受荷过程中极易产生沉降和侧向位移,尤其在荷载变化较大或施工扰动频繁的市政道桥工程中,表现出较差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软土地基的天然结构往往较为松散,颗粒排列不紧密,遇水软化后抗剪强度显著下降,极易诱发不均匀沉降与滑移破坏,直接威胁到道路与桥梁结构的整体安全与耐久性。
从工程实践来看,软土地基对市政道桥施工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中地基土体承载力不足,可能导致施工机械下陷、支护结构失稳或基础沉降超限;二是在运营阶段,若地基沉降控制不当,将引发桥台错台、路面开裂、伸缩缝破坏等结构病害,影响行车舒适性与结构耐久性;三是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地下水位波动、降雨冲刷等,也可能使软土力学性质进一步恶化,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上述风险不但增加了工程的维护成本,也对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威胁。
在市政道桥建设中,必须从设计源头就高度重视软土地基的特性分析与风险评估。通过工程地质勘察获取高精度土层分布、物理力学指标及地下水情报,是科学制定地基处理方案的前提。结合土体固结特性、应力-应变关系及沉降预测模型,可有效判断潜在变形趋势与风险等级,为后续加固措施的选型与施工工艺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加强前期调查与技术评估,将为软土地基处理的精细化、安全化和高效化施工奠定基础,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向更加稳固、可靠的方向发展。
二、市政道桥施工中常用软基处理技术对比与适用性探讨
在市政道桥施工中,面对软土地基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选择合理的处理技术至关重要。当前工程中应用较广的软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预压联合排水、深层搅拌加固、真空预压、砂桩置换、CFG 桩复合地基等。每种方法针对的软土类型、施工环境和工期要求不同,在具体工程中呈现出差异化的适应性与效果。预压联合排水主要通过加载加速土体固结排水,适用于大面积、沉降敏感性较高的软基区域,具有工艺成熟、成本适中等优点,但加固周期较长,受地质条件和预压管理水平影响较大。
深层搅拌加固技术通过机械搅拌和加固剂注入,对软土结构进行原位改良,形成高强度加固体,可大幅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该技术适用于需要快速施工且软土层较厚、强度极低的地基处理,特别是在桥梁基础区域或结构集中荷载部位应用广泛。但其施工对设备依赖度高,搅拌均匀性和固化剂反应性能对最终效果影响显著。相较而言,真空预压法不依赖高强度外部加载,而是通过密封系统与真空泵抽吸土体孔隙水分,形成有效应力,从而加速地基固结过程。该方法适合地下水位高、地表沉降要求严格的区域,但系统布设复杂,施工质量控制要求高。
在具体工程应用中,需结合地基土质特性、场地面积、周边环境、工期要求和经济投入进行综合评估与技术选择。例如,道路长距离施工可优先采用预压排水与真空预压组合,以兼顾加固效果与成本控制;而桥梁结构部位因承载集中、沉降容许差异小,更适合采用深层搅拌或 CFG 桩处理。此外,还需考虑施工工艺对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避免产生二次扰动与沉降风险。在多种技术并存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处理技术对比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组合策略,将有助于实现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经济双重优化,保障市政道桥工程在软弱地基上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优化策略与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针对市政道桥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实际需求,优化技术策略的核心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控制沉降变形,并兼顾工期、成本与环境等多维因素。优化思路不仅包括单项处理技术的参数调整与工艺改进,还应着重于多种方法的协同组合。通过合理搭配预压排水、真空预压、深层搅拌、CFG桩等技术,可根据不同地段的软土性质与结构要求实现分区加固、分级处理。例如,在地基沉降控制要求严苛的桥头搭接段,可优先采用深层搅拌桩与碎石桩复合结构提升刚度与稳定性;而对大面积、沉降控制宽松的路基段,则以预压联合排水法为主,以降低整体处理成本。同时,采用数值模拟与地基沉降预测模型进行加固效果预评估,为技术组合与参数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经验主义导致的过度加固或失效风险。
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也是软基处理优化策略的关键。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实时掌握地基沉降速率、孔隙水压力、真空度变化等关键指标,及时校核设计参数的合理性。一旦监测数据与预测值偏差较大,可快速调整处理方法或施工节奏,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目标。例如,在真空预压过程中,若抽真空效率下降或密封系统泄漏,应迅速检修并加密监测点布设,避免影响固结进程;在深层搅拌加固中,如发现固化剂反应不均,可根据地质变化调节注浆比例与搅拌深度。这种动态闭环的优化模式,有效提升了软基加固的适应性与可靠性。同时,也降低了因施工不确定性带来的结构沉降不均等工程风险,确保市政道桥施工质量的长期稳定。
从实际工程应用效果来看,优化后的软基处理策略在多个市政道桥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采用联合处理技术的典型工程显示,地基沉降控制精度普遍提升 30% 以上,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施工周期缩短15%-20% ,项目整体成本控制更为合理。此外,优化策略增强了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应对能力,如软土夹杂粉砂层、地下水位变化剧烈等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加固效果与结构稳定性。通过总结不同项目中的实践经验,可逐步建立软土地基处理的区域性经验库和优化模型库,为后续工程提供指导依据。未来,结合 BIM、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软基处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进一步推动技术方案的精细化与智能化,为市政道桥工程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结语:
软土地基处理作为市政道桥施工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通过科学分析软土特性,合理选择并优化加固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控制不均匀沉降,实现工程效益与施工效率的双重提升。随着技术手段不断进步,多方法协同与智能化管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小苑.市政路桥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24,38(06):1330-1331+1343.
[2]戴艺君.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24,(15):69-71.DOI:10.16116/j.cnki.jskj.2024.15.017.
[3]马森.探析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6):92-94.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1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