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作者

王梓榕 邢金钰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的心理护理能力直接影响患者情绪调节、治疗配合度及术后康复效果。当前,部分护士因缺乏系统的心理护理知识与实操技能,难以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探索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的科学培养与提升路径,对推动护理服务从“生理护理”向“身心协同护理”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的核心构成与培养重点

1.1 专业知识

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的提升需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支撑,核心知识体系涵盖三方面:一是心理学基础理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二是疾病相关心理知识,如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适应障碍、术后患者的疼痛心理反应、重症患者的危机心理干预要点;三是心理护理操作规范,如心理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心理干预的基本流程与伦理准则。培养中需注重知识的实用性,避免理论与临床脱节。

1.2 沟通技巧

有效的沟通是护士开展心理护理的关键技能,核心包括“倾听”与“表达”两大维度。在倾听层面,护士需掌握“积极倾听”技巧,如保持目光接触、适时点头回应、不随意打断患者,通过患者的语言表述、语气语调、肢体动作捕捉潜在心理需求;在表达层面,需运用“共情式表达”、“引导式提问”,避免使用生硬、否定性语言。同时,需根据患者年龄、文化背景、病情调整沟通方式,如对老年患者多用通俗语言,对青少年患者增加平等交流的语气。

1.3 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护士站在患者视角理解其情绪与感受的能力,是建立护患信任关系的基础。培养重点包括两方面:一是“情感识别能力”,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准确判断其心理需求;二是“情感回应能力”,在识别需求后给予恰当的情感支持,如对因病情反复而沮丧的患者,既要肯定其治疗中的努力,也要客观说明病情变化的合理性,避免过度安慰或忽视情绪。共情能力的培养需避免“虚假共情”,即仅表面迎合患者情绪,而未真正理解其内心感受。

1.4 情绪管理

护士在开展心理护理时,易受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若自身情绪调节不当,不仅会降低护理质量,还可能引发职业倦怠。因此,情绪管理能力是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重点包括:一是“情绪觉察能力”,护士需及时感知自身因患者情绪引发的负面状态;二是“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合理方式释放压力,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患者;三是“职业边界意识”,在共情患者的同时,保持适度的职业距离,避免因过度代入患者情绪而影响自身心理状态。

二、当前护士心理护理能力存在的短板及成因

2.1 能力短板

当前护士心理护理能力主要存在三方面短板:一是知识储备不足,多数护士仅掌握基础心理学概念,对疾病特异性心理问题(如肿瘤患者的死亡焦虑、ICU 患者的谵妄心理)的干预知识缺乏系统认知,且不熟悉心理评估工具的规范使用;二是实操技能薄弱,沟通中常出现“重告知、轻倾听”“重安慰、轻引导”的问题,难以通过沟通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三是意识淡薄,部分护士将心理护理视为“附加任务”,认为“只要做好生理护理即可”,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甚至在患者表达负面情绪时选择回避或敷衍。

2.2 成因分析

能力短板的形成源于多层面因素:一是教育体系不完善,护理院校的心理护理课程多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模拟实训(如标准化病人模拟护患沟通场景),且课程占比低(多低于总课时的 5% ),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临床心理护理需求;二是临床实践支撑不足,医院缺乏系统的心理护理实践指导机制,护士多靠“自主摸索”开展工作,且日常护理工作量大(如日均护理患者 10 人以上),难以抽出时间专注于心理护理;三是支持体系缺失,医院缺乏专业的心理护理督导(如心理咨询师协同指导),护士在遇到复杂心理问题时无专业求助渠道,同时缺乏针对心理护理能力的专项激励机制,难以调动护士的学习与实践积极性。

三、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策略

3.1 优化教育体系

从院校教育与在职培训两方面优化培养体系:院校层面,需调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心理护理课程占比(建议提升至 8%-10% ),并引入“模拟实训”模块,通过标准化病人、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临床常见心理护理场景(如患者术后焦虑疏导、医患冲突化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沟通与共情技巧;在职培训层面,医院需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内容聚焦临床实用知识(如不同科室患者心理问题干预要点)与技能(如心理评估工具实操),培训形式采用“案例研讨+角色扮演”,邀请心理咨询师、资深护士分享经验,提升培训实效性。

3.2 强化临床实践

为护士提供临床实践支撑,助力能力落地:一是建立“心理护理督导机制”,医院可组建由心理咨询师、护理专家组成的督导团队,定期深入临床科室,通过“现场指导”(如观摩护士与患者沟通并即时反馈)、“案例会诊”(如针对复杂心理问题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帮助护士解决实践难题;二是推动“心理护理融入日常流程”,将心理护理纳入护理查房、护理记录的必要内容,要求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完成初步心理评估,在治疗关键节点(如术前、术后)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并记录干预效果,通过“流程化要求”强化护士的心理护理意识与实践频次。

3.3 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科学的考核与激励,调动护士提升心理护理能力的积极性:一是构建“能力导向”的考核体系,将心理护理能力纳入护士年度考核指标,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如心理护理规范)、实操技能(如沟通技巧测评)、实践效果(如患者心理状态改善率、患者满意度),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模拟实操+临床评价”相结合;二是建立专项激励机制,对心理护理能力突出的护士给予表彰(如“心理护理之星”)、奖励(如绩效加分、优先参加外出学习),同时将心理护理能力与职称晋升挂钩,让护士感受到“能力提升有价值、有回报”,进而主动投入心理护理能力的学习与实践。

结论:

护士心理护理能力是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满足患者身心需求的关键要素,其核心构成包括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共情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当前,护士心理护理能力存在知识、技能与意识的短板,根源在于教育、实践与支持体系的协同缺失。通过优化“理论+实训”教育体系、搭建“督导+应用”实践平台、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可有效推动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的系统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伟. 门诊部细节服务内涵管理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改进作用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23,20(15):121-124.

[2] 李萍, 张宝喜, 张娜. 优质护理服务对卫生院品牌建设的推动作用[J]. 中国农村卫生,2023,15(9):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