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效益分析
刘瑞斌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伍什家镇人民政府 010209
1 技术原理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非简单的两种作物混合种植,而是基于作物生态位互补原理构建的高效种植体系。玉米植株高大,需光量大,是喜温、喜光的 C4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素需求旺盛;大豆植株相对矮小,为 C3 作物,具有耐荫性且自身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对磷、钾等元素需求较多。通过宽窄行的科学布局,将玉米带与大豆带交替种植,使玉米能够充分利用边行优势,获得充足的光照和空间,实现高产;大豆则在玉米的适度遮荫下正常生长,同时其根瘤菌固氮产生的氮素一部分供自身利用,另一部分可改善土壤氮素环境,为玉米生长提供一定的氮源支持。这种协同共生关系,不仅优化了田间的光、热、水、肥资源利用效率,还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2 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品种适配性是带状复合种植成功的基础,需根据区域生态条件和作物共生特性精准筛选,兼顾高产性与协同性。
(1)玉米品种:优先选择株型紧凑、耐密抗倒、生育期适中的中早熟高产品种。此类品种叶片上冲、透光性好,可减少对大豆的遮荫压力,同时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高产。黄淮海地区可选用“黄金粮 MY73”“郑单 958”等,西北地区侧重“先玉 1483”“登海 605”等耐旱抗逆品种,东北地区宜选择“良玉 99”“东单 1331”等积温适配型品种。
(2)大豆品种:以耐荫性强、抗倒伏、结荚集中、生育期与玉米协调的品种为核 ∴C=9 。耐荫品种可在玉米遮荫环境下保持较高光合效率,避免徒长和落花落荚。东北地区推荐“吉育 202* “黑农 84* ,西南地区选用“滇大豆 2 号”“贡春豆 11 号”,黄淮海地区适配“中黄 37”“冀豆 17”等,确保大豆与玉米同期播种、错期收获或同期收获,减少田间管理冲突。
2.2 种植模式
科学的田间配置是发挥作物互补优势的关键,需结合区域地形、农机条件和光热资源优化行比与密度。
(1)行比配置:核心原则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增收”,常见模式分为三类:一是“2:3”模式(2 行玉米间作 3 行大豆),带宽 1.6~1.8 米,适用于西南山地、丘陵等地块小、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区域,便于人工管理和小型农机作业;二是“4:4”模式(4 行玉米间作 4 行大豆),带宽 2.2~2.4 米,适配华北、西北中等规模地块,兼顾玉米产量与大豆种植面积;三是“6:4”模式(6 行玉米间作 4 行大豆),带宽 3~3.2 米,主要应用于黄淮海、东北平原等规模化种植区,利于大型农机作业,玉米产量稳定性强,大豆亩均种植密度可达 1.2 万株以上。
(2)密度控制:采用“缩株增密”策略,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当或略高,通过缩小株距弥补行数减少的影响。土壤肥力较高地块,“4:4”模式下玉米株距控制在 10~12 厘米,每亩密度 4500~5000株;肥力中等地块,“2:3”模式玉米株距 12~15 厘米,每亩密度 4000~4500 株。大豆密度为单作的70%~80% ,“6:4”模式下大豆行距 30~35 厘米、株距 8~10 厘米,每亩 1.2~1.5 万株;“2:3”模式大豆行距 25~30 厘米、株距 10~12 厘米,每亩 1~1.2 万株。同时需根据品种特性调整,耐密品种可适当增加密度,晚熟品种宜适当降低。
2.3 田间管理
针对两种作物养分需求、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差异,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管理,兼顾效率与生态性。
(1)施肥管理:采用“分带施肥、按需供给”模式,玉米侧重氮素补充,大豆强化磷钾与微量元素。基肥阶段,玉米带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尿素 15~20 公斤、磷酸二铵 10~15 公斤、氯化钾 10~12 公斤;大豆带每亩施有机肥 1500~2000 公斤、磷酸二铵 15~20 公斤、氯化钾 8~10 公斤,同时拌施 500 克钼酸铵促进根瘤菌形成。追肥阶段,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 20~25 公斤,大豆初花期每亩追施磷酸二氢钾 5~8 公斤+硼砂 1~2 公斤,或叶面喷施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 2~3 次。施肥可结合播种机安装双施肥系统,实现玉米带与大豆带同步精准施肥,减少养分浪费。
(2)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合理应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通过轮作倒茬(与小麦、油菜等轮作 2~3 年)、清除病残体降低病虫基数;物理防治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每亩 20~30 块),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玉米螟、豆荚螟(每 50 亩 1 台)。生物防治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亩释放 1.5~2 万头),苏云金杆菌(Bt)防治大豆食心虫,七星瓢虫、草蛉控制蚜虫。化学防治需选用对两种作物安全的药剂,玉米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喷雾,大豆蚜虫选用吡虫啉,杂草防治播前喷施乙草胺封闭土壤,苗后针对禾本科杂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阔叶杂草用灭草松,施药时加装防护罩避免漂移药害。
(3)水分管理:根据作物生育期需水特性合理灌溉,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为需水关键期,大豆花荚期需水量最大,遇旱及时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多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玉米根腐病、大豆根瘤腐烂,确保根系正常生长。同时,结合中耕培土增强土壤保水能力,玉米封行前、大豆初花期各中耕 1 次,深度 5~8 厘米,破除土壤板结。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该模式核心优势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增收”。据全国 19 省 2024 年调研数据,大豆平均产量1642kg/hm²,玉米 6916kg/hm²,黄淮海地区总产量达 9905kg/hm2 ,较西南地区高 45‰ 成本方面,虽因种子、专用农机投入增加,每亩成本较单作高 200~300 元,但收益提升显著:以东北为例,复合种植每亩纯收益比单作玉米增加 300~400 元,规模化种植后成本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持续优化。
3.2 生态效益
生态价值突出体现在土壤改良与系统稳定两方面。大豆根瘤菌固氮可减少氮肥使用 15%-20% ,连续种植三年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年增 0.05~0.1 个百分点,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同时,作物多样性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抗逆性,玉米与大豆的物候差异可降低病虫害暴发风险,干旱、洪涝等灾害下损失较单作减少 10%~15% ,生态稳定性显著优于单一种植。
3.3 社会效益
在粮食安全层面,该技术突破耕地资源约束,单位面积粮食供给量提升 20% 以上,有效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降低对外依存度。在农民增收方面,除直接种植收益外,还带动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等配套产业发展,每千亩复合种植可创造 50~80 个临时就业岗位。
4 结束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品种适配、模式优化及精准管理,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既保障玉米产量又增收大豆,还能改良土壤、增强生态稳定性。未来需强化品种研发与农机配套,依托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推动技术向精准化、规模化升级,为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姚冬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J].江西农业,2025,(15):82-84.
[2]唐涛.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效益研究[J].种子科技,2025,43(14):55-57.
[3]张凯.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河北农业,2025,(0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