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
毛莹 王瑾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下,委托代理冲突导致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目标不一致,易引发管理层短期行为,损害企业长期财务绩效。股权激励作为将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绑定的重要机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治理实践。当前学界对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存在不同观点,部分研究认为股权激励可提升绩效,也有研究指出不合理激励方案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通过实证视角厘清二者影响关系及作用边界,对企业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股权激励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理论机制
1.1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股东(委托人)与管理层(代理人)因信息不对称存在利益冲突,管理层可能为短期薪酬或职位稳定,选择损害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如减少研发投入、过度追求短期利润)。股权激励通过授予管理层股权,使其成为企业“准股东”,将管理层收益与企业长期股价、盈利水平绑定,促使管理层从“短期利益导向”转向“长期价值导向”,主动优化经营决策、控制成本费用、提升资产运营效率,进而缓解委托代理冲突,推动企业财务绩效提升。
1.2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管理层与核心技术人才是企业关键人力资本,其积极性与创造力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突破了传统薪酬(工资、奖金)的短期性局限,向核心人才传递“长期服务企业可共享发展成果”的信号,既能降低核心人才流失率,稳定人力资本团队,又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新动力(如推动技术研发、拓展市场渠道)。通过将人力资本价值与企业财务绩效挂钩,实现“人才激励-价值创造-绩效提升”的正向循环。
1.3 信号传递理论视角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可向外部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一方面,向投资者传递“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信心”的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可能提升企业股价与融资能力,为企业经营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向市场传递“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的信号,吸引潜在合作伙伴与优质资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经营风险。外部环境的优化间接为企业财务绩效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形成股权激励与外部资源支持的协同效应。
二、股权激励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设计逻辑
2.1 变量设定
实证研究需精准设定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解释变量(股权激励)通常采用“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虚拟变量,实施为 1,未实施为 0)与“股权激励强度”(如激励股权占总股本比例)双重维度衡量,全面反映股权激励的“有无”与“力度”。被解释变量(企业财务绩效)从盈利能力(如净资产收益率 ROE、总资产收益率 ROA)、运营效率(如总资产周转率)、发展能力(如营业收入增长率)三个维度选取指标,避免单一指标的局限性。控制变量选取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股权集中度、行业属性等,排除无关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干扰。
2.2 样本选择
样本选择需遵循“相关性、可靠性、时效性”原则。通常以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类、ST/*ST 类及数据缺失的企业,确保样本企业经营状况稳定、数据可获取。时间跨度选择 3-5 年的面板数据,既涵盖足够的观测值以提升统计效力,又能反映股权激励的长期影响(短期数据易受偶然因素干扰)。通过筛选与处理,形成平衡面板数据,为后续回归分析提供高质量样本基础。
2.3 模型构建
基于研究假设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被解释变量(财务绩效指标)作为因变量,解释变量(股权激励变量)作为核心自变量,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以剥离干扰因素。通过对模型进行 OLS 回归或固定效应回归,检验股权激励变量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为正,以此判断股权激励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三、股权激励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结果与调节效应
3.1 基础回归结果
基础回归分析显示,股权激励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核心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即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其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均显著高于未实施企业,且股权激励强度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激励强度在合理范围内提升时,财务绩效指标同步改善。这一结果验证了“合理股权激励可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假设,说明股权激励通过利益绑定与人才激励,对企业盈利、运营与发展能力产生正向推动作用,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逻辑一致。
3.2 激励模式的调节效应
不同激励模式(如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实证结果表明,采用限制性股票的企业,其财务绩效提升幅度显著高于采用股票期权的企业。原因在于,限制性股票通常以较低价格授予,激励对象需满足服务期限、业绩目标等条件才能解锁,更能绑定长期利益,且“解锁条件”直接与财务绩效挂钩(如 ROE 需达到特定水平),倒逼管理层提升绩效;而股票期权的收益依赖股价上涨,若市场波动较大,可能导致激励效果弱化,甚至引发管理层短期操纵股价的风险。
3.3 行权条件的调节效应
行权条件(如业绩考核指标的难度)对股权激励效果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实证发现,行权条件“适度”的企业,财务绩效提升最明显——业绩目标过高(如 ROE 年增长 15% 以上)会导致激励对象认为目标难以实现,丧失积极性;业绩目标过低(如 ROE 仅需维持 5% )则无法形成有效约束,易引发“躺平”心态。只有当行权条件处于“跳一跳可实现”的区间时,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管理层动力,推动财务绩效向目标靠拢,实现激励与约束的平衡。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厘清了股权激励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关系:从理论机制看,股权激励通过缓解委托代理冲突、激发人力资本价值、优化外部预期,对财务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从实证结果看,实施股权激励及提升合理激励强度,可显著改善企业盈利能力、运营效率与发展能力,且限制性股票模式、适度行权条件能强化这一正向影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如纳入非上市公司),或结合 ESG 绩效等新兴维度,深化股权激励对企业综合价值的影响研究,为企业治理优化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明慧.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实证研究[D]. 黑龙江大学,2022,(08):119-120.
[2]朱锦烨. 股权激励,企业创新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22,(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