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驱动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
沈翠兰 刘红联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成都 611731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同时承担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价值观教育的双重使命。产出导向法(POA)秉承“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等核心理念,强调语言学习的交际性、目的性与教育性,因此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目标具有天然契合[1]。基于此契合,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旨在以具体单元为载体提出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POA 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性
POA 的“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为系统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清晰路径:在驱动阶段,教学以真实问题或交际情境引发学习动机与产出欲望,从而将价值目标自然嵌入任务指向;在促成阶段,教师围绕产出任务提供与主题一致的输入材料与支持活动,并通过具有价值判断维度的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练习与思考[2];在评价阶段,评价标准既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流利度与复杂度,也关注产出内容所体现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由此实现显性语言评价与隐性价值评价的结合。该三段式过程使语言能力与价值塑造在同一教学闭环中协同推进。
二、“Traveling”单元课程思政融合设计与实施路径
以《新时代职业英语 通用英语 1》“Traveling”单元为例[5],该单元主题明确,场景丰富(交通、住宿、观光、文化体验、问题处理),为融入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素养、文明素养、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 驱动环节:创设情境,明确产出任务与价值导向
以《新时代职业英语 通用英语 1》“Traveling”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明确、情境丰富,涵盖交通、住宿、观光、文化体验与问题处理等场景,从而为融入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素养、文明素养与法治意识提供充足空间[5]。核心任务设为面向外国游客的“魅力中国/家乡四川”文化体验推广方案,学生围绕该任务制作演示文稿或宣传册并进行模拟推介,任务设计参考任务型教学理论的相关做法[4]。该任务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与能力,并帮助其理解旅游从业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情境设定为“本地旅行社实习生需推介能展现中国或四川独特魅力与文化深度的旅行线路”,推广内容强调真实、正面与有深度,由此将价值目标具体化并落实到可操作的语言产出中。
促成环节:分层输入与练习,实现价值内化
在促成环节,教学围绕核心任务提供分层输入与针对性练习,使语言知识与价值引导相互支撑并逐步内化。以四个子主题为例:其一,交通方式与沟通以中国高铁发展报道与航班延误应对对话为材料,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知国家发展成就,并在情境化沟通中体会职业责任与诚信友善;其二,住宿与礼仪以中外酒店服务差异视频与预订、投诉角色扮演为载体,促使学生在规范表达中理解文明礼仪与相互尊重;其三,景点介绍与文化解读以故宫、长城与九寨沟等官方英文材料与小组讨论为依托,训练学生用准确而积极的语言呈现文化符号,同时通过辨析差异抵制刻板印象;其四,行程规划与问题解决以不合理低价团案例与可持续线路设计为抓手,强调旅游合同意识与消费者权益,并讨论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上述活动以“任务需要—材料输入—实践操练—反思提升”为序,推动学生在持续产出中将价值立场外化为语言选择与行为规范。
(三) 评价环节:多维反馈,强化价值认同
在评价环节,课程构建兼顾语言与价值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其一,在量表中设置“内容价值性”“文化敏感性”“专业性”等指标,以考察方案是否真实、正面且有深度地呈现文化,是否体现尊重与包容,是否符合从业规范;其二,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共同构成,互评引导学习者关注同伴产出中的价值表达与专业意识;其三,反馈以形成性为主,教师在纠正语言问题的同时指出积极价值亮点,并引导学生反思可能的偏颇认知,例如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理解,必要时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上述安排,评价不再停留于语言层面,而是以恰当的标准与反馈机制促进价值认同的稳步生成。
三、 实施保障与反思
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素养、资源建设、隐性融合与持续迭代的共同作用:其一,教师需具备敏锐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灵活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润物无声的引导艺术,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中不断提升[3];其二,课程应持续收集与开发契合单元主题、语言地道且思想性强的视听与阅读材料,如纪录片片段、官方文旅资料与具有正向价值导向的文本资源,以保证输入质量与任务贴合度;其三,思政内容应以隐性方式自然渗透于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避免生硬说教,将“价值之盐”均匀溶解在“语言之水”里,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其四,基于学习反馈与实效证据持续优化任务、材料与评价,保持课程与学习者特征的动态匹配,由此形成可迭代、可推广的实施路径。
结论
以产出导向法为牵引,将思政元素贯穿驱动、促成、评价全过程,依托真实任务、匹配输入与形成性评价,使价值立场在连续产出中外化并得以巩固,语言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步提升。“Traveling”单元的实践表明,任务的交际真实性与可操作性、材料的思想性与语言有效性以及评价对语言与价值的并重,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关键;隐性渗透辅以必要点拨,有助于稳定生成价值认同。实施成效取决于教师素养与资源建设,并需基于证据的持续迭代以提升不同情境的适配度。总体而言,该路径在理念上回应能力与价值并重,在方法上提供以任务为主线、以材料与评价为支点的可操作方案,具备可推广与可持续特征,可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系统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参考。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7(4): 547-558.
[2]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
[3] 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中国外语, 2021, 18(06): 4-10.
[4] Bygate, M. (2016). Sources, developments and directions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he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44(4), 381-400.
[5] 王守仁. 《新时代职业英语》系列教材编写理念与特色[J]. 中国外语, 2020 (02): 11-17.
沈翠兰,女(1990.10-),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旅游英语刘红联,女(1991.01-),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