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术主题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马诗潼
汪清县汪清第六中学 133200
引言: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主题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普通高中美术主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旨在探讨其理论依据、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
一、设计个性化艺术创作主题,激发学生独特视觉表达
个性化的主题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在主题教学中,老师会结合每个孩子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艺术趋向,展开有挑战性的、有个性化创意的课题,让孩子在操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力、创造力。于是,孩子的艺术表现就有了不同以往的独特角度体验,且在不断地学、练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和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观照表达方式。
以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人美版)第五单元:淳朴之情——民间美术为例,教师可以以主题手工艺形式引导学生的独特观点。首先让学生掌握手工艺技法基础及发展背景,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传统手工技法表现现代美术作品。接着让每个学生承担一份个性化的作业,如设计一件寓意深长的配饰或者编织一件独特的图案地毯。此项作业需要学生自行挑选材料、绘制图样并实施,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个性化创作能力。此主题实施过程中也涵盖部分团队合作主题,如学生团队分工共同完成一件大型手工艺作品,每人需集体策划设计方法、配合分工、在集体中协调编结步骤,借此学生能从队友处获得新的观念,同时也能通过本次活动提高自己对课题的协调与执行能力。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特长为集体作出贡献,而且还能通过与别的同伴交流合作所学到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氛围可以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要当面向大家展示自己制作手工作品,并对其他人的作品作出评价,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能从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促进自己学习成果的反思、修正,完善自身艺术创作。
二、通过实际主题引导,提升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中,实际主题可以是模拟真实的艺术创作任务或参与实际的社会艺术活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墙的设计与绘制主题的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整体风格,让学生们明确创作的方向和目标。
以高中人美版第二单元“程式与意蕴”为例,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项目主题:传统的水墨程式在当代视觉表达方式下的跨界与创新。首先,学生们分组调研中国传统的程式化表现手法(如山水画皴法结构和花鸟画的无骨法)使用手法,或去实体博物馆参观,或通过数字博物馆数据库收集不同年代艺术品风格特征。然后针对“如何将传统的程式转化到当代审美下的视觉表达方式”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并给出包括构思、材质试验、跨域综合 3 步骤的创作方案。
学生们在完成该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如何适应陈旧媒体与新型工具之间的冲突问题,比如在新水墨装置制作阶段,有一组想要把山水的披麻皴运用到 LED 灯中去,在宣纸的光线穿透性和电路布局上遇到了冲突,这时,老师以苏格拉底式的问诊指导方式进行引导,鼓励他们查阅建筑透视材质的研究并实验各种仿宣纸的尝试,最终选用半透明的杜邦纸搭配光纤导向技术去保留水墨风格与呈现科技美感。这种探索模式有效地提升了跨界思考能力和工程技术转换能力的习得。
为了巩固主题教育的成效,学校可以与所在地的艺术区合作设立“重建城市记忆”研究项目,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版美术教科书“程式与意蕴”板块中提到的民间宅邸装饰的图形为出发点,带领学生整理并数码保存在旧城区内尚存的砖雕与窗格图案,而后运用三维建模建立传统图案,再用激光雕刻的技术将其制成当今城市设施,并在整个过程中综合考虑文化传承、符合实际需要、材料工艺等一系列因素,完成从研究传统文化、选择方案并最后制作一系列的设计实验。有一位学生的小组将明代“卍字不到头”图案拆解重组,发明出符合美好寓意的象征又具备人类工学原理的长廊作品,该产品在本市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美术设计项目的一等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主题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三、将美术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学生社会审美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美术欣赏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致力于将美术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社会审美能力。
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们不仅教授学生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学元素。例如,通过组织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色彩、线条和形状的和谐统一;通过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名作,领略艺术大师们的创作精髓。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更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1. 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学校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布置了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美的熏陶。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2. 强化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将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语文、历史、地理等,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3.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美术欣赏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举办各类艺术比赛、展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4. 增强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如街头涂鸦、公益广告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主题化教学模式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祯玲. “教学做合一”实施观下版画资源融入高中美术社团课程措施[J]. 知识文库, 2025, 41 (09): 17-20.
[2]俞姗姗. 高中美术教师“四个引路人”的实践路径[J]. 美术教育研究, 2025, (09):179-181.
[3]卜庆武. 项目式教学下高中美术创意思维培养策略[J]. 天津教育, 2025, (14):137-139.
[4]孟祥荣. 大单元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策略[J]. 家长, 2025, (13): 162-164.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普通高中美术主题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LG24358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