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前置前驱汽车发动机舱布置

作者

曹伟程 赵帅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保定 071000

引言

汽车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内部结构复杂而精妙。前置前驱汽车凭借其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燃油经济性好等优点,在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发动机舱作为汽车的核心区域之一,其布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对于普通消费者和汽车爱好者来说,了解前置前驱汽车发动机舱的布置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1 前置前驱汽车的特点

前置前驱汽车的结构特点使其在多个维度展现出独特的工程优势。动力总成集成化程度高是核心特征,发动机与变速箱的紧凑布局显著减少了机械传动环节的能量损耗,动力从曲轴输出后仅需经过变速箱和半轴即可传递至驱动轮。这种短路径设计不仅提升了燃油经济性,还降低了传动系统故障概率。在整车配重方面,动力单元集中于前轴区域的布局虽然理论上可能导致前后轴荷比失衡,但现代车型通过优化发动机位置和悬架几何可将其控制在 55:45 的合理范围内。空间利用率方面,取消后桥传动轴使底盘得以实现完全平坦的设计,为后排乘员提供更宽敞的腿部空间,同时后备厢容积不受传动机构侵占。热管理系统的布置也因此受益,冷却模块可以正对前进气格栅获得最佳撞风效应,缩短了冷却液循环路径。行驶特性上,前轮同时承担驱动与转向功能的结构,在低附着力路面能形成自稳定力矩,当出现转向不足时收油门即可利用牵引力变化辅助回正。不过这种布局也存在理论局限性,如大扭矩输出时容易引发扭矩转向现象,需要通过等长半轴设计或电子差速器予以抑制。随着电动化技术发展,前置前驱架构展现出新的适应性。电动机取代内燃机后,前舱布局获得更大自由度,可以更精确地调整质量分布。部分新能源车型甚至在前驱基础上增加后桥电机,形成智能扭矩分配的四驱系统,兼具传统前驱车的能效优势和全时四驱的操控性能。

2 发动机舱内主要部件及其布置原则

2.1 发动机布置

发动机作为动力核心,其安装位置需平衡重心分布、散热效率和维修便利性。机舱内需预留足够空间确保空气流动,避免高温区域影响周边部件。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应兼顾振动隔离与结构强度,减少运转振动向车体传递。进排气系统路径应尽量短直,减少气流阻力,同时避免高温排气影响周边电子元件。针对涡轮增压机型,需优化中冷器和涡轮位置,确保进气温度控制与散热效能。针对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与电机的协同布局需考虑能量流优化,使动力切换更平顺。

2.2 变速器布置

变速器与发动机的集成需确保动力传递路径最短,减少能量损失。前驱车型的变速器通常采用横置布局,匹配等长半轴设计以降低扭矩转向效应。四驱系统需在变速器后端集成分动箱或取力器,合理规划传动轴走向以避免与底盘结构冲突。双离合变速器(DCT)需优化液压模块安装位置,确保换挡响应速度。针对电动化趋势,多挡位电驱变速器的布置需兼顾电机与减速机构的匹配,优化空间占用与 NVH 表现。

2.3 转向系统布置

转向机位置应靠近前轮以缩短转向拉杆长度,提高转向精准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需将电机、控制单元与转向柱合理集成,确保扭矩辅助线性可调。转向管柱的溃缩设计需符合碰撞安全标准,在事故中减少对驾驶员的侵入伤害。针对后轮转向或四轮转向系统,需额外布置后轮转向执行器,并优化控制信号同步性。

2.4 制动系统布置

制动主缸需与踏板机构形成合理杠杆比,确保制动力传递效率。ABS/ESP 模块通常邻近主缸布置,缩短液压管路以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制动助力器(真空或电动)需保证密封性,避免助力失效。针对新能源车型,

电控制动系统(如线控制动)需冗余设计,确保电子故障时的机械备份能力。制动管路走向应避开高温区,并采用金属或高压尼龙材质抵抗老化。针对高性能车型,可能集成制动通风导管,优化刹车散热。

2.5 电气系统布置

高压线束(如混动/纯电车型)需与低压系统隔离,并采用橙色套管警示。蓄电池位置需考虑配重,同时避免极端温度环境影响寿命。发电机与发动机的皮带传动系统需预留调整空间,确保张紧力稳定。保险盒与继电器集中布置于易检修区域,减少线束交叉干扰。车载充电机(OBC)与DC-DC 转换器需独立散热,防止高温导致效率下降。针对智能驾驶车型,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布置需确保视野无遮挡,并减少电磁干扰风险。

3 发动机舱常见布局形式

3.1 横置发动机布局

横置发动机布局通过将发动机曲轴与前轴平行布置,大幅优化了前驱车型的空间利用率。该布局使得动力总成重心更靠近车辆中心线,有效减少了前悬长度,为乘员舱争取更多空间。发动机与变速箱的直连设计简化了传动路径,降低动力损耗的同时减轻了整体质量。这种紧凑结构特别适合中小型轿车,能实现更小的转弯半径和更敏捷的转向响应。由于无需布置贯穿底盘的传动轴,地板凸起得以最小化,提升了后排乘坐舒适性。

3.2 纵置发动机布局

纵置发动机布局将动力单元沿车身纵轴方向排列,创造出更理想的前后轴荷分布。这种方位设计允许发动机与变速箱采用纵向串联方式,尤其适合大排量或多气缸动力单元。纵向架构为复杂悬挂系统留出充足空间,便于布置双叉臂等高性能悬挂组件。发动机舱的纵深布局还能优化散热气流路径,对高功率机型的热管理更有利。部分四驱系统通过分动箱将动力分流至前后轴时,纵置结构能减少传动角度带来的能量损耗。

4 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发动机舱内的各个部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发动机通过变速器将动力传递到驱动轴,驱动前轮转动;转向系统则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指令,控制前轮的转向角度,实现汽车的转向;制动系统则通过制动器对车轮施加制动力,使汽车减速或停车。电气系统则为各个部件提供电力支持,并监测和控制它们的运行状态。例如,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信息会通过传感器传输给 ECU,ECU 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燃油喷射量、点火提前角等参数,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同时,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的工作状态也会通过传感器反馈给 ECU,以便 ECU 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调整。

结束语

前置前驱汽车发动机舱的布置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多个部件的合理布局和相互配合。合理的发动机舱布置不仅能够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还能提升汽车的舒适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电气系统等主要部件的布置原则、常见布局形式以及各部件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前置前驱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周文建,欧阳海青,隆腾,等.浅谈前置前驱汽车发动机舱布置[C]//重庆汽车工程学会 2019 年论文汇编.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2019:97-101.

[2]李荣光,曹原.重型卡车发动机舱布置对冷却系统的影响分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7,46(02):54-56+84.

[3]曾宏强.汽车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其结构布置优化[D].重庆理工大学,2017.

[4]植小芳,曹景波,黄晓珍.前置后驱汽车发动机舱的布置设计[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3):53-54.

[5]石磊,王蕾.汽车发动机舱布置设计[J].汽车工程师,2013,(0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