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融入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李同欢
中国矿业大学
关键字:新媒体技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指导性计划项目“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2021SJA1016)作者简介:,矿业工程学院 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主体。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占据主流,各类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飞速传播,信息的传播范围也愈加广泛,移动互联网的话语体系、媒体语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正面临深刻变化。“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在这一背景下,同时伴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新闻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情况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3]。
近年来,研究者对如何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其研究内容层面多在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强势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转变,因此探究如何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愈加重要和迫切。
一、新媒体技术融入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随着新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 同时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传播平台与途径。新媒体平台对于铸牢大 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具有独特优势。
新媒体平台有助于拓宽教育渠道。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党团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教育功能存在着来源单一、内容分散、效果不明显、时空受限等情况。新媒体技术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形态,有着不同于传统宣传教育渠道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实时性和及时性、分散化和碎片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等方面的特点[4],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新媒体平台对其有天然吸引力,新媒体技术能够打破这些限制,将定制化的宣传内容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实时传达到大学生身边,同时新媒体技术可以增加大学生在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互动性,同时大学生越来越喜欢接受碎片化信息,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加贴合大学生的需要。因此,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能够使学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主动和灵活,高校教育渠道得以拓宽。
新媒体平台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本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必然要求。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并且各民族生活分布并不均匀,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各地之间交流受到影响。新媒体技术通过其传播特点和便捷的使用特点,为全国各地的群众突破地理、语言障碍,实现近距离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网络上不断涌现出各个民族的网络达人,将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地域风情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广大网民了解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神,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在网络上形成了民族团结的美好生态。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新媒体平台走向海外,也让我们了解到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状况,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明形态不断在网民心中形成。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提供了窗口,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新媒体平台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生力军,其思维认识和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面对这一重要群体,高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新媒体为对于抓住青年人的思想状况,心理特征具有独特的助力作用,同时新媒体技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知识渠道,海量信息和知识内容可以全方位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进行分析,这深刻培养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新媒体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的开放交流平台,可以通过平台展示各自的优势,能够引导大学生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社会和文化的讨论,使其能够不断了解、思考、调整、塑造自己的价值观。新媒体平台的思想传播与交流,如加以正确的引导,对高校做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技术融入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如何准确用好这项技术,仍需仔细探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 息也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其对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大 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不够、负面虚假信息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冲击、全球化影响下自身认同构建困难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信息来源范围广,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不够。移动互联网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网络信息有天然的好感,容易沉浸其中吸收海量信息。大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形成并高度发展的阶段,大学阶段前有家长的严格监督和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其自我管理一直处于高压的被动状态,大学阶段突然处于放松的环境,加之多数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好奇心强,很容易被海量信息吸引,容易过度沉溺于新媒体平台,导致其正常的教育内容收到干扰。移动互联网信息,包含各类内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夹带其中,部分大学生缺乏知识甄别能力,同时他们缺乏相应的防范意识,大学阶段前其所处的环境较为简单,因此在面对丰富的网络信息时,容易迷失自我,有时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给自己的价值认同、民族认同产生疑惑,这对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重大挑战。
信息传播碎片化,对大学生教育实践而言内涵深度不够。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快速的信息来源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信息难以捕捉重点、传递思想深度不够的难点。新媒体技术作为教育学生的辅助手段,对高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一定程度上有了自我意识,同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面对碎片化信息,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信息整合能力,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理解,甚至有可能产生误解。新媒体平台不同类别有不同的特点,新媒体平台产生的信息也跟创作者有关,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一定便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平台产品的内容创作是关键,需要高校建立工作机制结合新媒体传播信息特点,组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造一批具有理论深度、便捷操作传播、广泛可接受的新媒体教育作品,全面提升新媒体作品的教育内涵。
传播手段丰富,学校阵地建设不足。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与媒体平台融入,新媒体平台发展越加迅速,新媒体平台不断地智慧化、智能化,现在也出现了媒体融合的趋势,给学校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一定障碍。教育信息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热点,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主要是第一课堂的辅助工作、教育管理过程信息化、第二课堂的宣传工作等方面,仍旧属于初级阶段。网络时代,对于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学校校园网络信息硬件能力不足,软件资源建设不够,信息平台占领不够广泛,网络内容吸引力不足的不足。同时,新媒体平台属于社会公开的平台,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只能对自己运营的平台进行一定程度管理,不能对网络平台进行广泛监管和引导。因此,建设良好的网络平台运营和监管阵地也是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
三、新媒体技术融入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
用好新媒体技术,提升高校大学生信息分别能力。新媒体技术给高校立德树人带来了较为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不良信息,给高校培养人过程带来了思想阻碍。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环节,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接受能力较强,但其信息甄别能力较弱,高校需要针对此进行专门教育引导培训。高校要做好新媒体技术融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顶层设计,做好规划推进工作,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等教育管理功能,做好大学生的正向引导,增强其信息辨别能力;要用好新媒体平台开展活动,常态化开展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教育活动、网络信息甄别培训等,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新媒体媒介素养,加强自我管控能力,杜绝其沉溺于新媒体平台获取不良信息;设立监管机制,选拔任用思政骨干和学生骨干,运维校园内新媒体平台传播内容,做好信息发布审核监管。
善用新媒体技术,学校范围内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环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5]高校作为青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移动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空间也是高校需要争夺的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因此新媒体平台融入日常教学,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也是高校的必然要求。高校要灵活用好新媒体技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大思政”格局,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一家亲等内容,营造校园网络空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学校要优化思政课教育手段,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新媒体技术可以便捷获得民族文化和理论知识、榜样人物事迹等,也能够更加方便的记录展示思政课实践教育环节,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在思政课实践教育环节展示出来,切实增强教学效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用新媒体技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板块相结合,让大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创新新媒体技术,搭建媒体融合平台。新媒体技术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已经初步进行,但是新媒体平台需要融合发力,目前学校缺乏统一的新媒体管理手段,二级单位的新媒体平台由二级单位自行管理和发布,新媒体融合矩阵尚未形成。高校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及时更新完善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将新媒体平台与学校整体网络空间相融合,设置专用接口,开发校园媒体融合平台,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库,如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学习平台、在线课程等并将其与校园媒体融合平台充分融合;高校要组织宣传部门、统战部门牵头,指导全校二级单位新媒体平台开展相关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打造全校范围内“新媒体+”的网络宣传教育矩阵,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推动相关知识,将物理宣传矩阵切实变为宣传教育矩阵,全面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四、结语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6]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壁垒越来越小,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生培育的筑基工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教育便捷性,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培养的不利之处,高校要充分用好新媒体技术,将其融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10.26,第 1 版.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3.10.29,第1 版.
[3]苑冰杰,孙钰航,李红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时代机遇与实
路径[J].改革与开放,2024,(19):58-65.DOI:10.16653/j.cnki.32-1034/f.2024.019.009.
[4] 成英, 田世晋. 新媒体视域下当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J]. 运动精品,2023,42(11):7-1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