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母含量对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机制的分析
李子森 韩莉华 樊仕文 杨伟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山西大同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山西大同 037003
引言
在寒冷地区,混凝土结构长期经历 “冻结 - 融化” 循环,内部孔隙水结冰体积膨胀(约 9% )产生内应力,反复作用下易引发微观裂缝,进而导致宏观强度下降、表面剥落,缩短结构服役寿命。例如东北某桥梁墩柱,服役 10 年后因冻融破坏出现表面露骨、钢筋锈蚀,需耗资数百万维修。混凝土抗冻性能与骨料性能密切相关,而天然骨料中常伴生云母(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其薄片结构、低硬度及弱粘结性,可能成为混凝土抗冻性能的 “薄弱点”。
早期研究多聚焦骨料强度、级配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对云母含量的关注不足。实际工程中,部分地区因优质骨料匮乏,不得不使用云母含量较高的骨料(如某些花岗岩骨料云母含量达 5%-10% ),导致混凝土冻融破坏风险升高。因此,系统分析云母含量对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机制的影响,明确其作用路径,对保障寒冷地区混凝土结构安全具有重要工程价值。
一、云母的特性及其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形式
(一)云母的核心特性
云母为层状晶体结构,主要成分为钾铝硅酸盐(KAl2 (AlSi3O10)(OH) 2),具有三大特性:
物理结构薄弱:层间以弱范德华力结合,易沿层理面剥离成薄片(厚度可至微米级),硬度低(莫氏硬度 2.5-3),在外力作用下易破碎;
界面粘结性差:云母表面光滑、化学惰性强,与水泥浆体中的水化产物(如C-S-H 凝胶)粘结力弱,易在界面形成缝隙;
吸水膨胀性:云母层间可吸附水分,冻融循环中吸水后体积略有膨胀,进一 步加剧界面应力。
(二)云母在混凝土中的存在形式
云母多以杂质形式存在于天然骨料(如花岗岩、片麻岩)中,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
骨料内部:作为骨料的组成部分,云母薄片随机分布,削弱骨料自身强度,冻融时骨料易沿云母层理面开裂;
界面过渡区(ITZ):骨料破碎过程中,部分云母薄片脱落并富集于骨料与水泥浆体界面,形成 “云母富集层”,破坏 ITZ 的致密性,成为冻融内应力的集中区。
二、不同云母含量混凝土的冻融循环试验设计
为量化分析云母含量的影响,设计对比试验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配合比
水泥:P· O 42.5 水泥,初凝时间 150min ;
骨料:采用花岗岩骨料(粒径 5.20mm ),通过人工掺入纯净云母粉(粒径<0.15mm ),配制云母含量为 0% (对照组)、 2%. 、 5% 、 8% 的 4 组骨料;
配合比:水灰比 0.45,砂率 35% ,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 320kg ,各组配合比仅骨料云母含量不同。
(二)试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冻融循环试验:参照《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 ), 采 用 快 速 冻 融 法 , 将 100mm×100mm×400mm 试件置于 -18℃~5℃环境中循环,每 25 次循环检测一次指标;
宏观指标:抗压强度损失率(Δf)、相对动弹性模量(RME)、质量损失率(Δm),其中 RME <60% 或质量损失率 >5% 时停止试验;
三、云母含量对混凝土冻融破坏机制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性能衰减规律
抗压强度损失:冻融 50 次后,云母含量 0% 的混凝土 Δf 为 8.2% , ,2% 时增至 12.5% , 5% 时达 23.7% , 8% 时飙升至 38.1% ;当冻融 100 次时, 8% 组Δf 超 50% ,而 0% 组仅 15.3% ,表明云母含量越高,强度衰减越快。
相对动弹性模量: 0% 组冻融 150 次后 RME 仍保持 65% ,而 8% 组冻融 75 次后 RME 即降至 58% (达到破坏标准),说明云母含量升高显著缩短混凝土抗冻寿命。
质量损失:冻融初期( ≤50 次)各组质量损失均 <1% ,但 5% 、 8% 组冻融 100 次后,表面因云母剥离出现明显剥落, Δm 分别达 3.2% 、 4.8% ,而 0%组仅 1.5‰
(二)微观破坏机制解析
通过微观检测发现,云母含量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加剧冻融破坏:
加剧 ITZ 缺陷:SEM 观察显示, 0% 组混凝土 ITZ 厚度约 10-15μm ,结构致密; 2% 组 ITZ 出现微小缝隙; 5%. 、 8% 组 ITZ 厚度增至 25AA-35μm ,且存在大量云母薄片,与水泥浆体界面出现明显分离缝 —— 这是因为云母与C-S-H 凝胶粘结弱,冻融时孔隙水结冰膨胀,首先在 ITZ 引发应力集中,导致缝隙扩展。
增加有害孔隙:MIP 测试表明,冻融前 8% 组混凝土有害孔隙率( >50nm )为 12.3% ,是 0% 组( 6.8% )的 1.8 倍;冻融 100 次后, 8% 组有害孔隙率升至 21.5% ,而 0% 组仅 10.2‰ 。云母的层状结构易形成 “连通孔隙通道”,加速水分迁移与结冰膨胀,进一步扩大孔隙。
削弱骨料完整性:云母含量高的骨料,冻融时易沿云母层理面开裂,骨料破碎后产生的细料随水分迁移堵塞部分孔隙,但同时也破坏了混凝土骨架结构,导致强度下降 ——SEM 图像中 8% 组骨料出现明显裂纹,而 0% 组骨料基本完整。
四、工程应用建议与改进方向
(一)骨料云母含量控制标准
基于试验结果,结合寒冷地区工程需求,提出以下控制建议:
严寒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 <-10∘C ):骨料云母含量应 ≤2% ,且优先选用云母含量 <1% 的骨料;
寒冷地区( -10∘C ≤最冷月平均气温 <0∘C ):云母含量可放宽至 55% ,但需掺入引气剂(如松香类引气剂),引入 3%-5% 的封闭孔隙抵消结冰膨胀应力;
温和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 Ω|≥0∘C ):云母含量 leq8% 时可使用,但需加强混凝土密实度(如降低水灰比至 0.4 以下 ).6
(二)改进措施
骨料预处理:对云母含量较高的骨料,采用磁选或水洗法去除部分云母薄片,减少有害杂质;
添加改性剂:掺入硅灰(掺量 5%-8% )或纳米 SiO2(掺量 1%-2% ),改善 ITZ 结构,增强云母与水泥浆体的粘结力;
优化配合比:采用低水灰比(
引气剂组合,减少初始孔隙,抑制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与结冰膨胀。
(三)现存问题与研究方向
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未考虑云母粒径对破坏机制的影响(如细云母与粗云母的作用差异);二是缺乏长期野外暴露试验数据(室内快速冻融与实际环境存在差异)。未来需开展不同粒径云母的对比试验,并结合工程现场监测,进一步完善破坏机制模型。
五、结语
云母含量对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具有显著影响,其核心机制在于:云母的层状结构与弱粘结性加剧界面过渡区缺陷,增加有害孔隙,削弱骨料完整性,使冻融过程中孔隙水结冰产生的内应力更易集中,加速裂缝萌生与扩展,最终导致宏观性能衰减。试验表明,骨料云母含量超过 5% 时,混凝土抗冻寿命会大幅缩短,寒冷地区工程需严格控制云母含量。
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制定云母含量控制标准,结合骨料预处理、添加改性剂等措施优化混凝土性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细化云母特性(粒径、形态)对冻融破坏的影响,为寒冷地区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保障混凝土结构的长期安全与耐久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坚, 吴文博, 贺晶晶. 高云母含量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 2024, 27(2): 123-129.
[2]邢界泉, 李新宇, 王芳. 人工砂石粉中游离云母对砂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4, 41(5): 1-6.
[3]钟贻辉, 刘伟, 孙丽娜. 机制砂云母含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研究[J].混凝土, 2025, 412(4):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