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盘活机制与运营效率提升研究

作者

马红

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00000

引言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产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要素。然而,部分地区或行业由于规划滞后、制度约束、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大量资产处于长期闲置或低效状态,制约了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发挥。尤其是土地与建筑之间常出现“两张皮”现象,土地性质与实际用途脱节,相关手续缺失,权属未明等问题,使得资产难以合法合规地进入市场流通环节,从而造成沉淀和浪费。这类问题不仅反映出资产管理与配置中的制度漏洞,也折射出产权机制与市场响应机制的脱节。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业闲置资产的形成机制,深入探讨盘活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优化路径与策略,以实现闲置资产的高效转化和持续运营。

、当前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的主要形成原因与结构特征

我国当前闲置资产的形成,存在多种制度性和技术性原因。从资产结构角度观察,土地与建筑脱节成为一种典型现象。有些由于土地与建筑“两张皮”、土地性质不合规、办证手续不全、权属未认定等原因,致使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闲置。这种现象表面上是程序性问题,深层次则体现出资产确权与管理体系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与协调不畅。部分项目用地未纳入统一规划,导致规划指标与开发权利不一致,土地不能合法开发利用,建筑无法办理使用权证书,形成“合法存在但不能使用”的现实矛盾。

从资产分布上看,闲置资产并不只存在于偏远地区,城市核心区域也频频出现土地与建筑资源空置的情况,这往往与宏观经济周期变化、产业转移、城市规划调整等因素相关。大量公有资产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部门权属分割,存在重复设权、职责不清等现象,造成资产在物理空间上闲置,在经济功能上无效。闲置资产呈现“点状分布、集中难度大、交易壁垒高”的特征,这直接影响了其再利用的路径设计与资本化转化能力。

二、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脱节对运营效率的制约

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作为企业资源配置的两大核心维度,其互动关系在现实运营中往往被割裂。大多数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对于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尚少。在实际运作中,若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存在大量非流动性资产或低收益资产,其融资结构与投资决策将面临不确定性加剧的风险。一方面,这会削弱资产的抵押价值,影响融资成本与渠道;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资本错配,导致资金链紧张或融资效率低下。

闲置资产往往未能纳入企业的有效运营体系,其在财务报表中的存在形式更多地体现为“沉没成本”,不能带来稳定收益。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降低了资产周转率,也限制了资本的动态配置能力,特别是在当前强调资本运作灵活性与资产证券化的背景下,资产资本协同程度成为影响企业运营效率与扩张能力的关键变量。资产结构僵化、资本结构分散的局面亟需通过产权优化、结构调整等方式进行系统重构,实现资产活性化与资本效能最大化的协同提升。

三、盘活机制中的政策瓶颈与制度路径分析

目前我国在推动闲置资产盘活方面已逐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存量土地整理、非核心资产处置、闲置资产租赁转化等,但整体执行效果仍不尽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权属不清晰、制度断层等基本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土地资产层面,很多资产并不具备市场交易资格或无法参与再开发,这种现实障碍使得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导致资产滞留在账面或物理空间中无法实现经济功能,形成制度与资源之间的深度错配。

有些由于土地与建筑“两张皮”、土地性质不合规、办证手续不全、权属未认定等原因,致使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闲置。这类问题在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中尤为典型。尽管在盘活思路上提出了“腾笼换鸟”、资产证券化、产业导入等策略,但缺乏统一标准与制度配套,使得实际操作层面困难重重。现有财政激励机制对盘活项目支持有限,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足够动因或技术能力去推动资产有效整合与重组。

在法律层面,也缺乏一套系统性的“闲置资产界定—权属确认—价值评估—市场流通”链条机制,使得资产从确权到流通的路径冗长复杂,增加了交易成本与操作风险。打通制度链条、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信息公开与资源对接,是推动盘活机制形成闭环运行的核心。

四、提升资产运营效率的创新路径与可行策略

要提升业闲置资产的运营效率,必须从产权结构优化、运营模式创新、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在确权环节,应通过建立统一的资产信息登记平台,实现产权归属、使用状态、限制条件等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实时更新,为资产评估与交易提供数据支撑。应完善资产利用绩效评价机制,引导资产所有者根据运营效益动态调整使用策略,避免“占而不用”的低效行为。还需建立常态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资源配置的动态优化,提升资产运行的可视化与透明化水平。

在运营策略上,鼓励引入多元市场主体参与资产运营管理,探索“租赁—托管—入股”相结合的多样化合作模式,推动资产从“沉睡状态”进入“活化循环”。对于有条件进行功能置换与产业导入的闲置空间,应结合区域产业规划与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招商策略,实现资产价值与区域经济联动提升。同时,可以借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实现非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释放,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与风险控制能力,使资产运营更具灵活性与市场适应性。

政府应在制度设计与政策支持上发挥引导作用,设立专门的资产运营基金,给予盘活项目一定的税收优惠与金融扶持,并加强对各类运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与风险监控,确保资产活化过程中合规、安全、可持续。还需推动相关立法进程,完善闲置资产处置的法律依据与标准体系,增强资产市场的流通效率与法治保障。通过制度、资本与运营的深度耦合,实现从“资产盘活”向“资产运营效能提升”的系统跃迁,形成良性发展生态,为构建高效可持续的资产管理体系提供根本支撑。

结论

国有企业闲置资产问题既是资源配置失衡的结果,也是产权制度不健全与市场机制不畅通的体现。当前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优化、政策支撑与市场机制的有效融合,推动资产确权与利用体系的重构,释放沉淀资源的经济活力。文章指出,盘活路径应基于产权清晰、运营规范、机制灵活的原则,通过确权登记、结构调整、金融创新等方式,构建高效、可持续的资产运营体系。同时,应加强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联动研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运营绩效。只有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与制度基础,才能真正实现闲置资产的价值重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左逢思.农村闲置集体资产盘活利用困境研究[D].四川大学,2023.

[2] 高宇.内蒙古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3.

[3] 张荷.基于行业特征的企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 吴诗婷.XXYC 烟站产能过剩处置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