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低学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肢体语言与数学符号转化的适配性及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徐玲

皖滁州市定远县永康中心小学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导致自己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数学课堂中,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很低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因此,肢体语言的运用方式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而根据这些变化改变自己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能够更加立体地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知识点的含义,使得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肢体语言的运用方式需要每个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投入足够多的重视。

1.适配性概述

1.1 适配性内涵

低学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肢体语言与数学符号转化的适配性,指教师通过肢体动作将抽象数学符号(如“ + ”“>”“ Δ ”)转化为具象表达时,两者在意义传递、认知引导上的契合程度。这种适配性需满足低学段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让肢体语言精准对应符号内涵,而非单纯形式上的搭配。例如教学“加法符号‘+’”时,教师用双手分别持有代表数量的小棒,再将双手向中间合拢,这个“合拢”的肢体动作与“合并”的加法符号意义完全对应,能让学生直观理解“ + ”所代表的数量关系,避免符号与动作意义脱节的情况。

1.2 适配性意义

适配性对低学段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关键支撑作用,能破解学生因符号抽象性产生的认知障碍,夯实数学学习基础。低学段学生对抽象符号的理解依赖具象载体,适配的肢体语言可搭建“符号—动作—意义”的认知桥梁,帮助学生建立符号与实际意义的稳定关联。例如教学“钟表时间符号”时,单纯讲解“3:00”的数字与冒号组合,学生易混淆时间概念;若教师用手臂模拟时针(短臂)与分针(长臂),伸直手臂指向数字“3”和“12”,这个肢体动作与“3:00”的时间符号精准适配,学生能快速理解“时针指向 3、分针指向 12”的时间含义,同时培养符号认读的准确性与兴趣。

1.3 适配性现状

当前低学段小学数学教学中,两者转化的适配性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肢体语言与符号意义脱节、适配设计缺乏针对性。部分教师仅将肢体语言作为课堂氛围调节工具,未考虑与符号内涵的对应,例如教学“大于号‘>’”时,随意用手比划“大于”的手势,却未通过“张开幅度大的一端对应大数”的动作传递符号本质,导致学生仅记住手势形式,未理解符号表示的数量关系。还有教师忽略低学段学生认知差异,采用统一肢体动作适配不同符号,如用相同的“指认”动作适配“数字符号”“运算符号”“图形符号”,无法满足不同符号的认知需求,影响学生对符号意义的准确把握。

2.影响适配性的因素

2.1 学生认知特点

低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影响适配性的核心内在因素,其具象思维主导、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认知经验有限的特点,直接决定肢体语言与符号转化的适配方向与难度。低学段学生难以脱离具体情境理解抽象符号,若肢体语言超出其认知经验范围,即使动作设计精美,也无法实现与符号的有效适配。例如教学“分数符号‘1/2’”时,若教师仅用手比划“分一半”的动作,未结合学生熟悉的“分蛋糕”“折纸张”等生活场景,学生难以将“一半”的动作与“1/2”的分数符号关联;而结合“对折纸张”的肢体动作,因“折纸”是学生常见经验,动作与符号的适配性显著提升,学生能快速理解分数代表的“部分与整体”关系。

2.2 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肢体语言与符号转化的适配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符号内涵的解读精度、对肢体语言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学生认知的把握程度三个方面。部分教师对数学符号的内涵解读表面化,无法提炼符号的核心意义,导致肢体语言设计偏离重点,例如教学“平行符号‘∥’”

时,教师仅用双手平举模拟“平行”,却未通过“双手始终保持等距、无交叉”的动作传递“永不相交”的平行本质,适配性自然不足。还有教师缺乏肢体语言设计的专业性,未考虑动作的直观性与辨识度,如用细微的手指动作适配“小数点‘.’”,低学段学生难以观察到动作细节,无法实现符号与动作的有效关联。

2.3 教学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中的物理空间、教具配置等客观条件,会影响肢体语言与符号转化的适配效果,限制适配设计的落地。低学段数学课堂常需教师通过集体肢体互动强化适配效果,若教室空间狭窄、桌椅摆放密集,会制约学生跟随教师做肢体动作的幅度与准确性,进而影响符号理解。例如教学“位置符号‘上、下、左、右’”时,需要学生通过站立、转身、伸手等肢体动作感受方位,若教室空间不足,学生只能小幅度比划,动作与“上、下”等位置符号的对应关系不清晰,适配性大打折扣。

3.教学路径对策

3.1 创新教学方法

可构建“情境—动作—符号”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将肢体语言与数学符号的转化嵌入具体生活情境,让适配过程更具层次性与趣味性。例如教学“几何图形符号”时,先创设“搭建积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积木的形状;再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图形——双手环抱成圆形对应“○”,双臂伸直围成四边形对应“□”,确保动作与图形符号的形态、特征精准适配;最后引导学生将肢体动作与图形符号进行对比,总结符号的关键特征。这种方法通过情境激活认知、动作衔接符号,能强化两者的适配性,同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3.2 强化教师培训

针对适配性提升设计专项教师培训,聚焦“符号内涵解读”“肢体动作设计”“学生认知适配”三个核心模块,采用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结合的方式。培训中可选取典型教学案例,引导教师分析问题根源,掌握符号内涵提炼的方法;再通过实践演练,让教师分组设计特定符号的肢体动作,结合低学段学生认知特点调整动作细节,例如“减法‘-’”需设计“从整体中移除部分”的动作,确保动作与“去掉”的符号意义适配;最后通过课堂试教、同伴互评,帮助教师优化动作设计,提升适配性把控能力。

3.3 优化教学环境

从物理空间与教具配置两方面优化教学环境,为肢体语言与符号转化的适配提供支撑。物理空间上,调整教室桌椅摆放方式,采用“小组围坐”或“预留活动区”的布局,确保学生有足够空间跟随教师做肢体动作,例如教学“方向符号‘东、南、西、北’”时,活动区可容纳学生集体站立,跟随教师用手臂指向不同方向,强化动作与方向符号的适配。教具配置上,开发“肢体—符号”联动教具,如可操作的“符号动作卡片”,教师可结合卡片引导学生先观察动作示意图,再模仿动作,最后对应符号,帮助学生建立动作与符号的稳定关联,弥补单纯肢体语言瞬时性的不足,提升适配效果。

结束语

通过对低学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肢体语言与数学符号转化适配性的研究及教学路径的探索,我们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需持续关注并完善相关教学路径,推动低学段数学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志林.重视符号语言,提高教学实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136-137.

[2]王成营.数学符号意义及其获得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花梅桂.充分重视符号语言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