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对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袁淑影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校

一、引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物理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但实际中,许多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以“课本讲解 + 公式记忆”为主,忽视物理知识与农村生活联系,致使学生“怕物理、学不会、用不上”,科学探究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难以落实。所以,立足农村实际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是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优化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分析

2.1 教学内容生活化:立足农村场景,激活已有经验

农村学生的生活与农业生产、家庭劳动、自然现象紧密相关,教学中应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压强”教学中,可将传统教学里的城市场景案例调整为农村场景。课前,让学生观察家中或农田里的“犁”(犁尖尖锐)、“锄头”(刃口锋利)、“拖拉机轮胎”(宽大)。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犁尖要尖锐”“为何拖拉机轮胎要宽大”,结合“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公式,分析“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犁尖、农具刃口)”“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拖拉机轮胎、扁担宽肩带)”。接着组织学生开展“用不同面积木板(模拟犁尖与轮胎)在泥土地上施压”的小实验,直观感受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通过农村生产工具,学生既理解了压强概念,又体会到物理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

2.2 实验教学本土化: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生活化实验

针对农村初中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挖掘农村生活中的“低成本实验材料”,开展生活化实验与户外探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物理规律。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摒弃实验室的“溢水杯、弹簧测力计”,改用农村学生熟悉的材料,如“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作容器”“细线拴住的石块或铁块”“家用电子秤测重力”“用食盐与井水配制的不同浓度盐水模拟海水”开展实验。步骤为:

① 用电子秤测石块重力;② 将石块浸没在清水中,观察电子秤示数变化以间接反映浮力大小;③ 改变石块浸没深度,观察示数是否变化以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④ 将石块浸没在盐水中,对比清水中的示数变化以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学生通过生活化材料自主完成探究,直观理解“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与浸没深度无关”的规律。

2.3 教学方法情境化:创设农村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针对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讲解“凝华”时,创设农村冬季生活情境,提问“冬天早晨农村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如何形成,为何只出现在内侧”;引导学生结合“水蒸气遇冷放热”知识,分析得出“室内温暖水蒸气遇冷玻璃,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冰花”;再组织学生观察“冰花形状”,讨论“不同天气下冰花的变化”。

2.4 差异化教学:分层设计任务,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实验、分层作业”的方式,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信心。

如教学“欧姆定律的应用”时,可以设置三层教学目标:

① 基础层:能据 ⋅R=U/I,′, 用给定电压、电流数据算电阻,如求灯泡电阻;

② 提高层:能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步骤,选器材、处理简单实验数据;

③ 拓展层: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农村家庭电路实际问题,如求电水壶工作电流。实验环节,基础层用“已连好电路”测数据,提高层自主连电路,拓展层尝试“换不同规格电阻”探究规律。作业布置上,基础层做课本基础习题,提高层增加实验误差分析题,拓展层完成家庭电路故障分析题。课后,对学困生“一对一”辅导助其理解公式,为优等生组织“电路设计小组”探讨优化农村家庭电路布线。通过分层教学,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三、提升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学校一方面组织农村物理教师参加新课标培训、生活化实验设计专题研讨,助其理解“物理源于生活、用于实验”理念;另一方面开展“农村物理教学案例分享”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交流用农具设计实验、将农业生产转化为教学情境等,提升教学设计与实验创新能力。此外,搭建城乡教师交流平台,让农村教师向城市优秀教师学习教学方法,结合农村实际优化教学。

3.2 开发本土化实验资源,弥补设备不足

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农村低成本材料开发“生活化实验包”,如用矿泉水瓶、吸管等制作简易器材,弥补实验室器材不足;同时建设“农村物理实践基地”,如开辟电路、机械实践区供学生实验实践。此外,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物理虚拟实验资源辅助教学。

3.3 完善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表现

改变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实验操作、课堂参与、实践报告;结果性评价结合单元、期中期末考试,考查学生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多元评价,引导教师重视实验与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结语

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关键是“立足农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把抽象物理知识转化为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通过生活化实验与情境化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农村本土资源作教学载体,让物理课堂“活”起来。如此,可消除学生“物理难”的畏惧心理,让其体会物理实用价值,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艳侠. 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5,(05):196.

[2]徐小刚. 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下),2014,(08):120+122.

[3]梁金福.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