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幼儿角色游戏中多元表达的实践探索

作者

陶梦娇

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江苏张家港 215600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角色游戏多元表达的理论耦合

(一)“生活即教育” 的表达本源论

陶行知提出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角色游戏正是幼儿以生活经验为蓝本的符号化表达。当幼儿在 “面包店” 游戏中用黏土捏制面包时,其手部动作是对生活中揉面场景的具身表达;当 “医生” 用听诊器模拟问诊时,语言沟通是社会交往规则的象征性再现。这种表达不是机械模仿,而是幼儿通过 “行动 — 思维 — 语言” 的转化,将生活印象重构为个性化的游戏符号。

(二)“六大解放” 的表达赋能观

陶行知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这与多元表达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在角色游戏中,解放双手让幼儿能用积木搭建 “医院” 场景,解放嘴部让幼儿能创编医患对话,解放空间让幼儿能自主规划游戏区域。这种解放本质上是为幼儿多元表达清除束缚,使表达成为幼儿认识世界、建构经验的自然方式。

二、角色游戏中幼儿多元表达的实践场域建构

(一)浸润式环境:让表达在感官互动中萌发

1. 多模态物质环境的表达催化

在 “娃娃家” 区域投放触感不同的材料:粗麻布模拟 “地毯”,光滑的塑料板作为 “餐桌”,绒毛玩偶充当 “宝宝”。当幼儿用不同材质布置场景时,会自然产生 “地毯软软的像云朵”“桌子滑滑的像冰块” 等具象化表达。在 “美术馆” 游戏中,设置 “色彩体验墙”,幼儿可通过按压颜料印章创作抽象画,边操作边描述:“红色和黄色抱在一起变成小太阳啦!” 这种基于感官体验的表达,比单纯的语言训练更具生命力。

2. 互动式墙面的表达可视化

在游戏区设置 “表达记录墙”,提供即时贴、迷你画板等工具。当 “超市收银员”完成收银后,可在便签上用符号记录交易过程:“○代表苹果,△是钱”;“建筑工人”搭建高楼时,能用简笔画记录搭建步骤。教师将这些 “儿童式表达” 整理成《游戏表达图谱》,如 “面包师的一天” 时间轴,让幼儿的隐性思维通过可视化符号外显。

(二)生活化经验:让表达在情境迁移中生长

1. 三维经验网络的建构策略

家庭经验唤醒:设计 “职业体验任务卡”,让幼儿观察父母工作场景。一位幼儿在观察妈妈烘焙后,在角色游戏中用面团制作 “巧克力蛋糕”,边做边说:“妈妈说烤箱要先预热,像给炉子讲故事一样等它热起来。” 这种源自生活观察的诗意表达,体现了经验迁移的创造性。

社区资源转化:带幼儿参观真实面包店后,在游戏中设置 “面包制作流水线”。幼儿用纸箱制作烤箱,用呼啦圈模拟和面机,边操作边发明术语:“这是‘旋转魔法圈’,面粉转三圈就变蓬松啦!” 这种将现实元素游戏化的表达,展现了幼儿对社会经验的符号重构。

文化经验渗透:在 “传统茶馆” 游戏中,引入茶道礼仪。幼儿用竹制茶具模拟倒茶时,自发创造 “请喝茶” 的手势语言,并配上童谣:“小茶杯,圆圆底,双手捧,笑嘻嘻。” 这种融合文化符号的表达,实现了生活经验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建构。

2. 问题情境的表达激发机制

在 “医院” 游戏中设置 “急诊病人” 情境,教师扮演 “家属” 焦急求助:“宝宝发烧了怎么办?”“医生” 幼儿迅速调动经验回应:“先量体温,超过 37 度要贴退烧贴!” 并边说边用纸板制作 “体温计”。当 “药不够” 时,幼儿又提出:“可以打电话给药房送货,像妈妈点外卖一样!” 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表达,凸显了幼儿将生活智慧转化为游戏语言的能力。

三、多元表达导向的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一)交互式介入:在师幼共构中拓展表达维度

1. 角色隐喻式引导

教师以游戏角色身份介入,如在 “餐厅” 游戏中扮演 “挑剔的顾客”:“我想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三明治。” 幼儿立刻回应:“那我给面包片画上笑脸,吃了就能听到笑

话啦!” 这种隐喻式互动激发幼儿将语言表达与艺术创作结合,产生 “会说话的食物”等创造性表达。

2. 材料留白式支持

在 “建筑工地” 游戏中,不提供现成的 “砖块”,而是投放奶粉罐、泡沫板等材料。当幼儿用泡沫板搭建 “高楼” 时,发现材料太软易倒塌,便讨论:“像棉花糖一样站不起来,需要给它穿盔甲!” 于是用胶带缠绕加固,同时创造出 “建筑盔甲”的形象表达。这种材料留白促使幼儿在问题解决中产生隐喻性语言。

(二)多元化表征:在符号转化中丰富表达形态

1. 身体语言的戏剧化表达

在 “森林音乐会” 游戏中,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乐器:双臂像翅膀般扇动表示 “小提琴”,蹲起跳跃模拟 “架子鼓”。教师引导幼儿为动作配上拟声词:“嗡嗡 —— 这是小提琴在说悄悄话”“咚嗒 —— 架子鼓在敲小鼓点”。这种将肢体动作与声音符号结合的表达,发展了幼儿的多模态表征能力。

2. 艺术符号的跨领域表达

在 “环保时装秀” 游戏中,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服装,并用绘画记录设计理念。一位幼儿用塑料袋制作 “水母裙”,在设计图上标注:“蓝色是大海,白色点点是水母的宝宝,走路时像在水里跳舞。” 这种将视觉艺术与语言表达融合的方式,展现了幼儿跨领域的符号转化能力。

(三)叙事性反思:在经验重组中深化表达逻辑

游戏结束后开展 “故事圈” 活动,幼儿用 “照片 + 讲述” 的方式复盘游戏。一位“超市经理” 指着照片说:“今天鸡蛋卖光了,我们用纸箱做了‘应急鸡蛋’,但顾客说不像,明天要给纸箱画花纹。” 这种叙事性反思不仅梳理了游戏经验,更发展了幼儿的因果逻辑表达。教师可将典型案例整理成《幼儿游戏表达案例集》,如 “面包店的危机解决” 故事链,为幼儿提供表达范式参考。

四、多元表达实践的教育成效与反思

(一)幼儿发展的多维突破

通过一学期实践,幼儿在表达能力上呈现显著变化:语言表达方面, 56% 的幼儿能使用复合句描述游戏情节;艺术表达方面, 82% 的幼儿会为角色游戏创作道具并解释设计意图;社会表达方面, 73% 的幼儿能主动协商游戏规则并说明理由。这些数据印证了角色游戏作为多元表达载体的教育价值。

(二)陶行知思想的当代诠释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理论在多元表达实践中得到新解:“做” 是角色游戏中的行动体验,“学” 是通过多元表达建构经验,“教” 是教师通过环境与互动支持表达。这种诠释将传统角色游戏从 “模仿训练” 升维为 “意义建构”,使幼儿的表达成为生长性的教育过程。

五、结论

在角色游戏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在于将游戏视为幼儿多元表达的生命场域。当我们用 “生活即教育” 的视角审视幼儿的游戏语言、艺术创作与肢体表达时,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表达者。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与多元表达的融合,如用 AR 技术记录幼儿的虚拟角色游戏表达,让陶行知的教育智慧在新时代幼儿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2 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8.

[2]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 [J]. 幼儿教育,2020(10):3-7.

[3] 潘佳琪。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214.

[4] 许丽红。小班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及调整 [J]. 科教导刊,2013(06):148+172.

[5] 张玉梅。借助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助推幼儿能力发展 [J]. 新课程学习,2015(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