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

王飞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214206

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对体育课程提出复合型培养需求,单一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差异化学习诉求。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任务驱动式线上学习与情境化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方案。重点解决技能示范可视化、学习反馈即时化等关键问题,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体育混合式教学范式,助力高职体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的双提升。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解析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理论三大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为线上自主探究与线下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掌握学习理论主张通过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位学习者达到预定目标,其核心理念直接体现在混合式教学的分层设计和个性化学习路径中;联通主义理论关注数字时代知识网络的动态连接特性,为线上学习社区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内涵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传统面对面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有机整合,通过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要素,实现线上知识传递+线下内化拓展的教学闭环。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教学时空的灵活性、学习资源的多样性、教学互动的多维性以及学习评价的全程性,最终目标是通过技术赋能重构教学结构,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在高职体育课程语境下,混合式教学特别强调运动认知与身体实践的辩证统一,既发挥数字化学习在运动原理、规则战术等理论传授方面的优势,又保留传统体育课在技能形成、体能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化问题突出

当前高职体育课程仍普遍采用传统示范模仿式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集体练习为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过度依赖经验型传授,缺乏科学化的训练指导和个性化的学习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模式固化,学生被动接受技术动作的标准化训练,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割裂明显,运动原理、健康知识等理论内容往往以说教方式呈现,未能与运动实践形成有机联系。这种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发展需求,制约了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 课程资源建设滞后于需求发展

高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现象,现有教学资源以标准化技术动作为主,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定制化内容。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微课视频、在线测试等新型资源建设明显滞后。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新兴运动项目和健康锻炼方法难以及时纳入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校际间优质资源流动不畅,导致资源重复建设与局部匮乏并存。这种资源建设现状难以支撑现代体育教学改革需求,限制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三)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

高职体育课程评价长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评价内容过度聚焦运动技能的达标考核,忽视学习态度、锻炼习惯等过程性指标。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依靠终结性技能测试,缺乏对进步幅度、努力程度等个体差异的考量。评价结果应用局限,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反馈改进机制。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准确衡量体育课程的育人成效,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混合式教学在高职体育课程中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体育混合式教学需要重构传统课程结构,建立理论在线化、实践线下化的双轨教学体系。线上部分重点建设运动原理、健康知识、规则战术等理论模块,通过微课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直观呈现抽象概念。线下课堂聚焦运动技能训练和体能发展,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数据调整教学重点,开展针对性指导。设计螺旋式课程内容,使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应用形成递进循环,如线上学习篮球战术理论后,线下立即进行战术演练。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新兴运动项目和科学训练方法纳入教学体系,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二)开发智能化的教学支持平台

建设专属的体育混合式教学管理平台,整合课程管理、学习跟踪、互动交流等功能模块。平台应支持多终端接入,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开发运动技能评估系统,通过学生上传的训练视频进行AI 分析,提供技术动作改进建议。构建个性化推荐引擎,根据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和技能掌握程度,智能推送适合的训练内容和强度。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对线上学习进度滞后或线下训练效果不佳的学生自动提醒。平台还需具备完善的数据分析功能,为教师提供班级整体学情和个体差异的可视化报告,支持精准教学决策。

(三)创新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

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技术要点,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答疑和技能训练。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协作学习,如线上讨论制定训练计划,线下分组实施并互评。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虚拟仿真再现比赛场景,帮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掌握战术运用。引入游戏化元素,设计基于运动数据的积分挑战和成就系统,激发训练积极性。建立云端运动社区,鼓励学生分享训练视频、交流心得,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和指导者,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训练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四)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

构建涵盖线上学习、线下训练、技能掌握、体能发展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线上部分跟踪学习进度、测试成绩、讨论参与度等指标;线下部分记录技能测试、体质变化、课堂表现等数据。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全面反映学习成效。采用成长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整个学习周期的进步轨迹。设计差异化评价标准,关注个体进步幅度而非统一达标要求。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用于调整后续训练计划,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通过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本研究证实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课程中的适用性与创新价值,建立了线上资源建设与线下活动设计的协同机制。通过多维度整合教学要素,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更促进了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后续应深化学习行为数据的挖掘与应用,持续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淞,孙阳.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体育世界,2024,(08):87-89.

[2]黄健,赵晓华,陈冯梅.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医学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评价[J].才智,2024,(23):77-80.

[3]李义稳,张环宇,张芳,叶奇,敖娇,谭诏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07):50-55.

[4]李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2.0,2024,(21):63-65.

[5]陈艳.基于PBL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雅思口语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4,(05):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