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管理中应急处置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刘磊

濉溪县水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重功能,但其运行环境复杂,易受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及工程老化等因素影响,突发险情风险始终存在。应急处置体系通过整合资源、规范流程,实现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响应与科学处置,是降低灾害损失、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工程运行年限增长,构建高效、完善的应急处置体系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迫切需求。研究该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对提升水利工程应急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应急处置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核心要素

1.1 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应急处置体系的构建需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原则。系统性要求整合工程管理、气象水文、应急救援等多领域资源,形成覆盖“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机制,避免环节断裂或资源分散。实用性强调体系设计需结合工程实际,针对不同类型水利工程(如水库、堤防、水闸)的风险特点,制定可操作的处置流程,确保应急措施能快速落地。前瞻性则要求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技术发展等因素,预留体系升级空间,增强对新型风险的应对能力。

1.2 核心要素

应急处置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组织架构、预案体系、监测预警系统、应急资源储备及协同机制。组织架构需明确各级管理部门、技术团队及救援力量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决策机制,避免应急过程中出现权责交叉或指挥失灵。预案体系应形成“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层级结构,明确不同险情的响应程序、处置措施及责任主体,确保应急行动有章可循。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布设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实时采集水位、流量、工程结构变形等数据,结合气象预报实现风险提前预警。应急资源储备需合理配置物资(如防汛沙袋、抽水设备)、队伍(专业抢险队、技术专家组)及资金,保障应急处置的物资与人力支撑。协同机制则需打通部门、区域、行业间的沟通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提升应急联动效率。

二、水利工程应急处置体系的应用环节

2.1 风险预警环节

风险预警是应急处置的前置环节,通过监测数据与风险评估模型的结合,实现险情早发现、早预警。体系通过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工程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研判。例如,针对水库险情,系统可根据水位涨幅、坝体渗流量、降雨量等参数,自动生成风险等级(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并通过短信、预警平台等渠道向相关责任人推送预警信息,为应急准备争取时间。同时,预警系统需具备数据校验功能,避免因设备故障或数据异常导致误报,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2.2 应急响应环节

应急响应是体系发挥作用的核心阶段,需根据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处置程序。当险情发生时,指挥机构迅速启动预案,调集应急队伍与物资赶赴现场,技术专家组同步开展险情研判,制定针对性处置方案(如水库泄洪调度、堤防防渗加固、溃口封堵等)。在处置过程中,体系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反馈处置效果,动态调整措施,例如根据堤防渗漏点的水位变化,及时优化防渗材料的铺设范围。同时,应急响应需注重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与透明度,向公众通报险情进展及处置情况,避免谣言传播引发社会恐慌。

2.3 善后处理环节

善后处理是应急处置的收尾阶段,旨在尽快恢复工程功能与受影响区域的正常秩序。体系需组织开展灾情评估,统计工程损坏程度、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为后续修复提供依据。针对工程修复,需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优先恢复关键功能(如堤防的防洪能力、水库的蓄水功能),同时结合险情暴露的问题进行工程改造,

提升抗风险能力。对受影响群众,需协调落实临时安置、生活救助等措施,并通过心理疏导缓解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善后阶段还需组织应急处置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预案优化与体系完善提供参考。

三、水利工程应急处置体系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技术赋能

推动监测预警技术向智能化升级,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域感知网络。通过布设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工程结构微变与水文参数,结合无人机巡检的立体扫描能力,实现险情隐患的早期识别。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与实时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动态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提升预警的时空精准度。搭建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将监测数据、预案体系与资源信息可视化整合,为决策者提供动态更新的全局态势图,缩短指令传递链路,提升应急指挥的效率与科学性。

3.2 完善预案管理

建立预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结合工程运行年限、气候模式演变及技术迭代周期,定期组织专家开展预案评审与修订,确保预案内容与实际风险场景同步更新。强化多元化演练体系建设,通过桌面推演检验决策流程的合理性,借助实战演练锤炼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重点提升跨部门协同与临机应变水平。演练后实施闭环复盘,针对暴露的流程断点、职责模糊等问题靶向优化,推动预案从“文本方案”转化为“实战指南”,增强应急处置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3.3 加强资源统筹

依据水利工程风险区划与地理分布特征,科学布局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在高风险区域前置储备关键设备与材料,缩短应急响应的时空距离。构建跨行政区域、跨行业部门的资源共享机制,依托数字化调度平台实现抢险队伍、特种装备的动态备案与统一调配,提高资源周转率与利用效率。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吸纳专业救援机构、技术企业等参与应急服务,建立“专业队伍+社会力量”的协同处置模式,弥补应急资源与技术力量的结构性缺口。

3.4 提升人员素养

构建分层分类的应急培训体系,针对管理人员侧重决策协调能力培养,为技术人员开设风险研判、设备操作等专项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操提升实战能力。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将应急技能纳入考核标准,鼓励员工参与知识竞赛与技能比武,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面向公众开展常态化宣传,通过社区讲座、演练开放日等形式普及防汛避险知识,传授自救互救技能,引导群众参与应急准备,形成“专业队伍引领、社会各界协同”的应急治理格局。

结论:

水利工程应急处置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保障工程安全、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举措。通过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原则,整合组织架构、预案体系、监测预警等核心要素,体系可在风险预警、应急响应、善后处理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通过技术赋能、预案完善、资源统筹及人员素养提升等策略,进一步优化体系运行效能,将推动水利工程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为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 水利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水利科技, 2021, 42(5): 15-20.

[2] 李文华. 水利工程应急响应机制的研究与应用[Z]. 应急管理研究, 2022, 37(3): 32-37.

[3] 赵敏. 基于案例分析的水利工程应急管理优化方案[J]. 水利工程学报, 2020, 48(2):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