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文化传承意识的渗透路径
霍雨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实验中学 055250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其语言精炼含蓄、意境深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更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承载体。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应注重文化传承意识的渗透。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要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篇章内容的逐字讲解和考试要求的落实,而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渗透文化传承意识,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古诗词教学与文化传承关系的系统分析,探索科学可行的渗透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实效,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提供实践依据。
一、古诗词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
古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功能来看,古诗词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自然、抒发情感、反映社会,既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也是文化精神的载体。从教育功能来看,古诗词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积淀。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逐步提升,他们不仅能够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还具备初步的审美判断力和文化理解力。因此,将文化传承意识融入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拓宽文化视野,还能促进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同时,古诗词教学与文化传承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通过文化传承意识的渗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从而提升鉴赏能力;反过来,古诗词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与深化,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弘扬。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文化传承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多元冲击使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上容易出现迷茫和动摇,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成为教育面临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古诗词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仁爱思想和审美理想,学生能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其次,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与美学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积累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再次,它符合教育的育人目标。文化传承意识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能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与人格的完善。最后,它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古诗词教学若仅停留在考试层面,往往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文化传承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文化传承意识,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传承意识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要实现文化传承意识的有效渗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多样化的路径。首先,创设文化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等方式再现当时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其次,加强多元解读,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还要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角度进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再次,注重情感共鸣,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使他们在共情中产生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接受。此外,联系现实生活,以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古诗词中的思想观念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最后,拓展综合实践,以深化学生的文化体验。教师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书法展示、情境表演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实施文化传承意识渗透的保障条件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传承意识,需要多方面的保障。首先,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与引领者,他们应通过不断学习与研究,增强对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其次,教材编写与课程设计应更加突出文化属性。教材编者应在选篇与注解中充分挖掘诗词的文化价值,课程设计者也应将文化传承目标纳入教学体系。再次,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支持环境,如图书馆、文化角、数字资源库等,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文化体验空间。同时,家校合作也是重要保障,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文化学习,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教育评价体系也应注重文化传承意识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应评价其文化理解力、审美能力和价值认同,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论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文化传承意识渗透其中,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课堂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文化情境、多元解读、情感共鸣、现实联系和综合实践等路径,教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拓展资源平台与实践渠道,构建更加系统、科学的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古诗词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胡枝子.外来工子弟学校初中古诗词教学困境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2024,(36):133-136.
[2] 沈雪.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探究[J].新智慧,2024,(36):80-82.
[3] 陈虹先.从古诗词中接续传统文化血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解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12):19-21.DOI:10.13525/j.cnki.bclt.2024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