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MW 电厂集控运行安全管控措施
马二风
中铝宁夏能源集团马莲台发电分公司 750000
一、引言
在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330MW 火电机组凭借其适中的装机容量、稳定的出力特性,成为区域电网供电的重要支撑。集控运行作为330MW 电厂的核心运行模式,通过中央控制室实现对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主要设备及辅助系统的集中监控与操作,极大提升了运行效率。然而,集控系统涉及高温、高压、高电压等复杂工况,设备间关联性强,任何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近年来,国内某 330MW 电厂因集控操作员误判汽包水位信号,导致锅炉满水停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50万元;另一电厂因 DCS 系统通信延迟,未能及时响应汽轮机振动超标信号,引发设备损坏事故。这些案例凸显了加强集控运行安全管控的紧迫性。因此,研究 330MW 电厂集控运行安全管控措施,对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降低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330MW 电厂集控运行安全风险分析
2.1 人员操作风险
集控运行依赖操作员对海量实时数据的判断与操作,人员因素是安全管控的关键风险点。330MW 机组的启动、停机、负荷调整等操作涉及上百个步骤,操作员易因疲劳、经验不足或误判导致操作失误。例如,在机组并网操作中,若操作员未准确核对发电机出口开关状态,可能造成非同期并网,引发电网冲击;在处理锅炉灭火事故时,若未严格执行 “禁止盲目投油” 规程,可能导致炉膛爆燃。此外,交接班信息传递不完整、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会放大操作风险。
2.2 设备运行风险
330MW 机组主要设备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环境,易出现老化、磨损等问题。锅炉受热面泄漏是常见故障,某电厂因省煤器管腐蚀穿孔,导致蒸汽泄漏触发 MFT(主燃料跳闸),停机检修 36 小时;汽轮机转子振动超标、发电机定子绕组绝缘损坏等故障,若未能及时发现,可能引发设备毁灭性损坏。辅助系统如给水泵、送引风机的故障也会影响主设备运行,例如给水泵跳闸若备用泵联启延迟,将直接导致锅炉缺水。
2.3 系统与环境风险
集控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运行安全。DCS(分散控制系统)作为监控核心,其通信网络拥堵、I/O 模块故障可能导致数据失真或指令延迟;SIS(厂级监控信息系统)与 DCS 的数据交互异常,会影响性能计算与故障诊断。此外,极端天气如暴雨、雷击可能造成厂区配电系统故障,某电厂因雷击导致 UPS 电源切换失败,集控室监控画面中断 15 分钟,险些引发误操作。
三、330MW 电厂集控运行安全管控措施
3.1 人员操作安全管控
3.1.1 标准化操作体系建设
制定 330MW 机组集控运行标准化操作票,涵盖机组启停、正常调整、故障处理等 28 类典型工况,明确操作步骤、监护要求及风险提示。例如,锅炉点火操作票需严格规定 “吹扫时间不少于 5 分钟”“油枪投入前检测雾化风压” 等关键节点,由操作员与监护员共同签字确认后执行。定期开展 “无脚本” 反事故演练,模拟 “汽轮机超速”“发电机失磁” 等紧急场景,提升操作员应急处置能力。某电厂通过每月 2 次演练,使操作员对锅炉MFT 动作后的处理时间从平均 9 分钟缩短至 4 分钟。
3.1.2 人员培训与绩效管理
建立 “理论 + 实操 + 仿真” 三维培训体系。理论培训聚焦《330MW机组集控运行规程》《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内容,采用在线考试系统实现全员达标;实操培训依托机组检修期开展就地操作练习,熟悉阀门、开关的实际位置与操作手感;仿真培训利用全范围模拟机,重现复杂工况下的系统响应,培养操作员的预判能力。实施绩效管理,将操作准确率、事故处理效果与绩效奖金挂钩,对连续 3 个月无差错的操作员给予奖励,强化责任意识。
3.2 设备安全管控措施
3.2.1 状态监测与预知维护
在关键设备上安装在线监测装置:锅炉水冷壁布置壁温测点,实时监控热偏差;汽轮机轴系安装振动、位移传感器,采样频率达 10kHz;发电机装设局部放电检测仪,及时发现绝缘缺陷。通过 SIS 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例如将汽轮机振动值与历史同期数据对比,提前预警轴承磨损趋势。某电厂利用该方法预测到高压转子不平衡,提前安排检修,避免了非计划停机。制定分级维护策略,对给水泵等 A 类设备实行 “每月点检+ 季度解体检查”,对捞渣机等 C 类设备实行 “故障修”,优化维护资源配置。
3.2.2 联锁保护系统优化
完善设备联锁保护逻辑,确保故障时快速响应。例如,将锅炉给水流量低保护的触发值从 “单信号” 改为 “三取二” 逻辑,避免因单个变送器故障导致误动作;在汽轮机润滑油压低保护中增加 “延时 1 秒” 判断,防止瞬时波动引发停机。定期校验保护定值,每年进行 1 次静态试验、每 3年进行 1 次动态试验,确保保护系统 100% 可靠。某电厂通过优化磨煤机跳闸联锁逻辑,使一次风系统扰动时的故障扩散率降低 60% 。
3.3 系统与环境安全管控
3.3.1 自动化系统冗余设计
DCS 系统采用 “双网双机” 冗余配置,控制器、电源模块、通信接口均设备用,单点故障时自动切换,切换时间小于 50ms 。定期进行 DCS 负荷率测试,确保正常工况下 CPU 占用率低于 60% ,避免数据堵塞。对 SIS与 DCS 的通信链路加装防火墙,限制非法访问;每季度开展系统漏洞扫描,及时修补安全补丁。某电厂通过冗余改造,使 DCS 系统年故障时间从 12 小时降至 0.5 小时。
3.3.2 环境风险防控
针对极端天气制定专项预案:暴雨季节前清理厂区排水系统,在集控室门口设置挡水板;防雷系统每半年检测 1 次接地电阻,确保小于 4Ω;配备 2 套独立 UPS 电源,保障集控室监控设备在外部停电时持续运行 4小时以上。建立与气象部门的联动机制,提前 12 小时获取强对流天气预警,及时调整机组负荷,避免极端工况下的设备过载。
四、节能与智能化管控措施
4.1 节能运行管控
在集控运行中融入节能优化策略,通过 SIS 系统实时计算供电煤耗,当煤耗偏离设计值 5g/kWh 以上时,自动提示操作员调整参数。例如,优化锅炉氧量控制,将空预器出口氧量从 3.5% 降至 2.8%,减少排烟热损失;通过汽轮机调门节流优化,使机组在 70% 负荷时的热耗率降低15kJ/kWh。某 330MW 电厂实施该措施后,年节约标准煤约 8000 吨。建立 “负荷响应 - 节能调整” 联动机制,在电网调峰时段,优先采用 “滑压运行” 模式,兼顾调峰灵活性与节能效益。
4.2 智能化应用措施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管控水平。基于 LSTM 神经网络构建锅炉汽包水位预测模型,提前 3 分钟预警水位异常,预测误差小于 5mm;开发设备故障诊断系统,通过分析振动、温度等多维数据,对汽轮机轴承故障的识别准确率达 92% 。部署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对锅炉炉膛、汽轮机缸体等高危区域进行巡检,巡检效率提升 3 倍,漏检率降至 0 。某电厂通过智能化改造,将非计划停机次数从每年 3 次降至 0.5 次。
五、结论与展望
330MW 电厂集控运行安全管控需从人员、设备、系统多维度入手,通过标准化操作、状态监测、冗余设计等措施,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实践表明,某 330MW 电厂实施本文所述措施后,事故发生率下降 75% ,等效可用系数提升至 92% ,年增加发电量约 1.2 亿 kWh。未来,随着 “智慧电厂” 建设推进,需进一步深化数字孪生、5G 等技术的应用,实现集控运行的 “全息感知、智能决策、自主控制”,推动安全管控从 “被动防御” 向“主动预警” 转型,为 330MW 机组的安全、高效、低碳运行提供更强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 300MW 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事故分析与预防 [J]. 电力安全技术,2019, 21 (6): 15-18.
[2] 张伟。火电厂集控运行中 DCS 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研究 [J]. 自动化应用,2020 (3): 135-136.
[3] 王磊. 330MW 机组节能优化运行策略探讨 [J]. 热力发电,2018, 47 (8): 112-116.
[4] 刘芳。火电厂集控运行人员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 [J]. 中国电力教育,2021 (5): 78-81.
[5] 赵明。智能巡检机器人在 330MW 电厂的应用研究 [J]. 电力科学与工程,2022, 38 (2): 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