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朱光禹
华亭市策底镇学区 7441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入手,梳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总体上有所改善,但整体水平仍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从设施条件来看,许多农村学校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逐步建立了操场、篮球场等基本设施,一些地区还建设了简易体育器材室。然而总体而言,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部分场地由于维护不当而无法充分使用。从师资力量来看,随着“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一部分体育教师被引入农村中小学,但整体数量依然偏少,且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甚至出现“兼职教师代课”的情况。从经费投入来看,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渐增加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体育教育专项资金占比有限,且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学校由于管理水平有限,导致资金难以发挥最大效益。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体育课程,但课时不足、内容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运动需求。总体而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虽有改善,但在数量、质量和均衡性上仍存在较大不足。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硬件设施不足且分布不均。尽管部分学校配备了基本运动场地,但多数仍停留在低水平状态,缺乏标准化的操场和多功能运动器材,学生难以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此外,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学校条件相对较好,而偏远地区的学校设施依然简陋。其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甚至出现“体育教师兼职多门学科”的现象,导致专业性缺失。同时,现有教师继续培训机会有限,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再次,资金投入不足且使用不合理。体育教育在资金分配上常常被边缘化,农村学校缺乏专项资金进行设施维护和器材更新,即使有资金也往往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体育发展本身。最后,课程实施存在形式化倾向。部分学校在应对上级督查时会按时开设体育课,但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往往被学科教学挤占,内容也停留在基本的跑步、广播体操等形式,缺乏对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和延伸。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看,城乡发展长期存在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总体上向城市集中,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受到制约。从政策层面看,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农村教育的政策,但体育教育作为“非核心学科”,在执行中常常被弱化,缺乏足够的重视。从经济层面看,农村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导致体育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从社会认知层面看,一些家长和教师对体育教育认识不足,依然存在“重智轻体”的观念,导致体育教育在实践中被弱化。从学校内部管理层面看,部分学校缺乏科学的资源管理与统筹能力,资金和资源配置不合理,体育教育难以获得持续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局面。
四、优化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形成系统性优化路径。第一,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资源保障。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加大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政策倾斜保障农村体育教育资源优先发展。第二,完善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水平。应根据农村学校规模和学生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体育场馆及器材,推动标准化与多功能化发展,同时建立健全设施维护机制,确保资源长期有效使用。第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特岗计划”、定向培养和校地合作等方式引进体育专业教师,并加大在岗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竞赛与研修活动。第四,推动城乡均衡,促进资源共享。应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城乡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共享,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开展联合运动会、线上课程等活动,实现资源互补。第五,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学校应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兴趣培养作为考核重点,避免体育课程形式化。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吸引社会组织、公益基金和企业为农村学校提供支持。
五、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优化的实践价值与长远意义
优化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不仅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需要,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和兴趣,使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培养合作精神,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看,改善体育教育资源配置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教育整体质量。同时,体育教育的优化能够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为乡村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符合教育振兴的目标,也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高度契合。
结论
在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信息化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新模式,推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从而实现农村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 孙朝阳,段续来.“双减”政策下农村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4,32(08):225-228.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24.08.054.
[2] 王媛,李小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六).兰州理工大学;,2024:298-301.DOI:10.26914/c.cnkihy.2024.007553.
[3] 羊娇,纪旺旺,李丹,等.新时期农村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六).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工业大学;,2023:24-25.DOI:10.26914/c.cnkihy.2023.08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