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探索

作者

王微

阜新市第七中学 123000

摘 要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理念,体现出新课标下的新教学改革方向。围绕初中生物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不仅形成任务驱动效应,还能扩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物领域的问题,养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并增强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基于此,本文关注到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进程,结合生物教材具体知识探索了跨学科教学策略,意图为生物跨学科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实践

引言

关于“跨学科教学”,就是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中应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密切课程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当前,“跨学科教学”已经写入到最新颁布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探索生物学跨学科教学策略,吻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新课标的要求。

一、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解析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跨学科教学”概念并明确其在高阶思维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关于“跨学科教学”,就是确定一门主学科并选取学科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并利用辅助学科知识解决问题[1]。具体到生物跨学科教学,就是以生物为主学科并提出主题,然后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启发等方式推动跨学科教学过程并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此处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例,结合七年级地理知识探索跨学科教学策略,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生态文明观念。

二、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核心任务

教师在本阶段展示“大量的鸟和鱼死亡”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它们为何而死”“它们的尸体与自然死亡尸体有何差异”。由于素材中提示了“富营养化”,学生不难推知死因是“海水富营养化”,因此与自然死亡特征显著不同。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并结合生活经验说明不按规定处理污水的危害,从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学生还能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富营养化,应当合理回收处理污水,否则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教师随后提供了“水葫芦”的小卡片,其中包含水葫芦的优缺点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初步建立水葫芦密度与水环境的关系,为完成后续任务奠定基础[2]。

(二)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在本阶段播放了“2018年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底以及2022年新西兰科考人员在南极洲降雪点科考基地附近海域中发现富营养化水体”的素材。由于南极洲发现富营养化水体的科考站建站较早,人类活动较多,水体密度很大。同时,教师引入“大气模型下的污水漂移分析结果”,表示“部分富营养化水体可能经过数千英里的漂流来到了南极大陆,其源头或许在的新西兰或者巴塔哥尼亚地区”。随后,教师让学生总结材料中提到的地区的特征,学生归纳出“人类活动稀少”。教师接下来提问:既然当地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很少,那么结合生物与地理学科知识,猜测这些地方的污水源头可能在哪里?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得出“与当地人类活动有关”。教师随即引入地理学科中的降水、地球、地图、大洲、大洋、海洋环流等知识,引导学生从降雨、洋流运动角度分析问题。

材料中提到“南极洲导致富营养化的污水可能来自新西兰、智利或者阿根廷”,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中找到这三个国家,然后任选其一作为污水排放起源,并将南极洲作为终点,然后完成下列任务:第一,污水可能的来源;第二,所选地名的经纬度;第三,根据生态系统知识在世界地图中绘制富营养化污水的流动路径,同时要体现水生生物等知识。每组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绘图结果分析“富营养化的污水是否只影响水生生物”“富营养化的污水是否只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你对生态系统又有何种新认识”。学生根据绘图内容,不难得出“富营养化的污水会沿着洋流流动,影响生态环境内更多的生物”“富营养化的污水在不同地区间也可以自由流动,并影响到整个生物圈”。教师紧接着展示污水对南极洲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污水会如何影响南极洲水生生物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真正理解“生态环境平衡与每一类生物密切相关”。教师通过小范围内的富营养化的污水流动引申到生态环境内的流动,让学生在“由小及大”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富营养化的污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

(三)揭示主题,引发深入思考

教师结合任务结果,让学生思考“污水的来源在哪”“最终归宿在哪”等问题并意识到“污水来自于人类,又最终回归人类”,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师生互动讨论后,助力学生深化理解生态文明观念。同时,教师结合“生活中的污水处理”主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尽可能少的污水排放”,关联“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等重要理念。学生需要总结常见的污水排放场景,然后提出控制排放措施并提交到环保部门,根据环保部门的反馈结果,评估每项建议的实施效果,并对实施相对困难的建议提出改进措施。关于建议实施效果的评价,关注到措施的执行率。如果执行率不足60%,说明实施效果不理想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此类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实“减污”理念,并迁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本单元知识的认识,也能让生态文明观念根植于内心[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跨学科模式融入到初中生物学教学进程中,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导学生借助学科之间的联系解决学科问题,并深化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的优势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重视跨学科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主次、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范祝香.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探讨[J]. 新课程研究, 2024, (19): 19-21.

[2]温卫红.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 山西教育(教学), 2024, (06): 81-82.

[3]王双全.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与实施路径[J]. 学周刊, 2024, (12):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