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健康体适能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

作者

周惠英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太仓 215411

前言: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然成为全民关注的重点话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平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起着关键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向全面育人、素质教育的目标深入推进,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健康素养培育提出更高标准。健康体适能理念作为着重提升身体机能、推动终身健康的关键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育人目标极为相符,新时代教育大环境中,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技能传授上,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系统提升其身体素质,将健康体适能理念全面融入教学全程,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教育潮流、契合学生全面发展诉求的必然之举。

1 健康体适能理念概述

健康体适能理念依托现代健康观念而构建,围绕个体身体机能与健康状态协同进步构建的理论体系,关键是借助科学的身体活动和健康管理,增强个体应对日常生理需求、适应生活环境改变以及预防慢性病的能力,并非只看重运动技能或竞技水平提高。

健康体适能包含心肺耐力、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等核心要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发挥效能,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尺度。心肺耐力影响着机体对长时间运动的承受能力,肌肉力量及耐力左右日常活动的完成质量,身体成分体现脂肪与非脂肪组织的合理占比,柔韧性关联着身体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损伤预防[1]。

2 健康体适能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将健康体适能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起着关键支持作用,高校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到成熟状态、健康观念形成固定模式的关键节点,传统的体育教学多聚焦于技能传授,引入健康体适能理念,能够助力学生摆脱“为运动而运动”的认知局限,深刻领悟身体机能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的健康认知,进而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健康素养,为毕业后的长久健康生活筑牢认知与能力根基。

站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角度审视,健康体适能理念的引入是带动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升的重要推力,伴随高等教育朝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体育教学应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过渡到“健康育人”的综合目标,健康体适能理念刚好符合这一改革趋向,可充实教学的健康导向内容,促使教学核心从“教会技能”转向“培育健康能力”,增强体育教学育人的深度与精准度[2]。

3 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体适能理念的策略

3.1 重构课程体系,嵌入体适能核心模块

传统高校体育课程大多按运动项目划分,如篮球、田径、体操等,课程内容和健康体适能要素的关联度不高,难以从系统层面提升学生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核心体适能指标,重新架构课程体系并嵌入体适能核心模块,是推动健康体适能理念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根基。

设定体育课程目标时,把健康体适能指标列为各学段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在心肺耐力、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性等方面需达到的具体标准,如大一着重提升基础体适能,大二阶段重点是体适能和运动技能相融合,进行课程内容重构时,摒弃传统项目分类框架,依据体适能要素划分核心模块,安排“心肺耐力训练模块”“肌肉力量与耐力训练模块”“柔韧性训练模块”“身体成分管理模块”,各模块单独设置2~3 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时长45 分钟,内容涉及理论讲解和实操讲解。课程设置时,将体适能核心模块与传统运动项目课程整合,如在篮球课里加入柔韧性训练模块,要让每学期体适能核心模块教学时长至少达到总体育课时的30% ,构建“基础体适能+项目技能”的课程结构。

3.2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体适能实践训练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大多运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进行体适能训练容易因缺乏针对性指导而使训练效果打折扣,甚至引发运动损伤,创新教学方法可增强体适能实践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实施“个性化指导教学法”,体适能训练前开展体质测试(如台阶试验测心肺耐力、握力测试测肌肉力量)来收集学生个体数据,依据数据把学生划分为基础组、提升组和进阶组,针对不同组制定有差异的训练方案,如基础组侧重低强度、长时间训练,提升组侧重中等强度、间歇训练,进阶组主打高强度、复合训练,每节课安排 10 分钟的一对一指导以规范学生动作,矫正学生动作。教师可采用“智慧化教学工具”,运用运动手环实时监控学生训练期间的心率、运动时长等数据,借助教学APP 把数据传达给学生和教师,教师依据数据对训练强度作出调整,学生利用APP 查看自身训练的进度以及体适能指标的改变,提升训练自主性。运用“情境化训练法”,把体适能训练嵌入生活场景的模拟里,如在肌肉力量训练时设定“搬运物品”情境,在柔韧性训练中创设“日常弯腰”情境,让学生领悟体适能训练与生活的关联,提高训练参与积极性。

3.3 完善评价机制,纳入体适能达标指标

以往高校体育评价大多以运动技能测试为核心,未将体适能指标考核纳入重点,使得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缺乏重视,健全评价机制并引入体适能达标指标,能促使学生留意自身健康状态,助力体适能理念落地生根。

首需确定体适能达标指标的评价范围与准则,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参考,结合高校学生特性来确定评价指标,设定的评价指标有:各指标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确定各等级对应的具体数值界限。

完善评价模式,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比 50% ,借助记录学生每节体适能训练课的出勤率、训练强度(如心率达标时长)、动作规范度(教师给予评分)来获取;终结性评价占比达 50% ,在学期起始和结束阶段分别实施体适能指标测试,对两次测试的数据加以对比,依据指标提升幅度进行评价。

结束语: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健康体适能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措施,能有效推动健康体适能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助力学生健康素养的培育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未来,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寻求健康体适能理念与新兴教学技术、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结合点,不断优化融入策略,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朝着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婕,常媛媛,陈杨杰.疫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以《健康体适能》课程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02):109-112+147.

[2]张建新,石孝宇.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中健康体适能理念的应用研究——评《田径运动训练与教学的多方位研究》[J].中国油脂,2021,46(01):158.

作者简介:周惠英 1970.3,女,籍贯:江苏吴县,汉族,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