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分析
索朗央吉
昌都市察雅县烟多镇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昌都 8543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受编制和经费限制,基层普遍面临专业力量不足、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群众文化志愿者以其自愿性、公益性和灵活性,成为弥补人力短缺、增强文化活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参与文艺演出、活动策划、场馆服务等多方面工作,提升了基层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但目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破解队伍建设中的现实困境,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已成为推进基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1 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制度支持。各地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专职+志愿”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部分乡镇文化站已组建起数十人的志愿者团队,广泛参与“送戏下乡”“全民阅读推广”“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项目。例如,浙江省某县依托“文化礼堂”平台,建立“文化管家”志愿者制度,由退休教师、民间艺人、返乡大学生等组成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舞蹈教学、书法培训、戏曲传习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类似案例表明,群众文化志愿者在激活基层文化活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然而,整体来看,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呈现“重使用、轻管理”的倾向,缺乏系统规划和长效机制,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2 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然而,尽管群众文化志愿者在部分地区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多数基层单位依赖公告栏、口头宣传等传统方式招募志愿者,信息传播效率低,难以吸引青年群体和专业人才,导致队伍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龄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活力。同时,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缺乏统一的注册、考核与档案管理制度,志愿者进出随意,服务记录不完整,组织松散,部分文化中心甚至将其视为“临时帮工”,岗位职责不清,影响服务效能。激励机制也较为薄弱,奖励多停留在精神层面,缺少物质补贴和政策支持,志愿服务经历在升学、就业、职称评定中认可度低,难以维持参与热情,人员流失严重。此外,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经费紧张,难以为志愿者提供保险、交通补贴和培训保障,部分人需自费参与,加重负担,制约队伍可持续发展。上述问题反映出当前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缺保障”的短板,亟待系统性优化与制度化提升。
3 加强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拓宽招募渠道,优化队伍结构
当前志愿者来源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青年和专业人才参与比例偏低。为改善队伍构成,需拓展招募路径,增强对不同人群的覆盖能力。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 APP、短视频平台定期发布招募信息,设置在线报名通道,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与本地高校对接,将文化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社会实践任务,由院系组织报名。与文艺协会、退休教师联合会、企业工会等单位签订协作协议,定向邀请有专长人员加入。在社区设立志愿服务宣传点,结合文化活动同步开展现场招募。根据报名者年龄、职业、技能分类登记,按活动需求匹配岗位,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服务力量。
3.2 完善管理制度,实现规范运行
健全管理制度是提升志愿者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应依托数字政务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注册与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实名登记、电子档案和动态更新,实现“一人一档、服务可溯”。制定《群众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招募条件、培训要求、岗位职责、服务时长、考核标准及退出机制,推动管理有章可循。推行“项目化+团队化”运行模式,将文化活动分解为策划、执行、宣传、后勤等具体任务,实行定岗定责、团队协作与过程跟踪。引入绩效评估机制,结合服务次数、群众满意度、专业贡献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并将结果作为评优激励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组织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志愿服务由松散参与向有序协同转变。
3.3 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增强归属感
志愿服务依赖长期投入,但现行激励手段有限。需在精神鼓励基础上,引入更多可量化的支持措施,提高参与者持续服务的可能性。具体实践中,可以在现有精神表彰基础上,构建物质奖励、政策支持与发展回馈相结合的多元激励体系。例如,设立“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按服务时长与质量分级授星,并给予荣誉证书、纪念品、文化消费券、免费观演门票等实质性回馈。探索将志愿服务记录纳入地方信用体系,作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加分项,或在公共资源配置中予以优先考虑。对于大学生志愿者,应加强与高校联动,推动将其服务经历认定为社会实践学分或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在职人员,可协调单位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中予以适当认可。此外,定期举办志愿者联谊会、成果展示会、培训提升班,增强其归属感与成就感。
3.4 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保障支持
为确保志愿者队伍的稳健发展,各级政府应将志愿者工作经费正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年度预算,设立专项基金,例如,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按服务时长向志愿者发放人均 20 元/次的交通与误餐补贴,并统一购买人身意外险,确保服务期间保障到位。培训经费用于印制文化服务手册、购置教学器材,支持季度轮训。鼓励企业以“公益+品牌”形式赞助活动,如冠名“文化驿站”或捐赠志愿者马甲、工作包。乡镇文化站改造闲置用房,设置志愿者服务岗亭,配备桌椅、饮水机、储物柜和充电设备。在演出下乡等任务中,提供往返接送车辆,减少个人负担。通过制度化投入与基础条件改善,提升服务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志愿者是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重要桥梁,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招募难、管理弱、激励少等现实困境,必须从制度设计、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唯有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志愿者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创造活力,助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桢.新时期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探析[J].参花(下),2018,No.849(03):151-152.
[2] 周志光.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者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J].参花(下),2016,No.792(07):158.
[3] 张雅萍.群众文化志愿者的价值作用与创新[J].文化产业,2020,No.168(2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