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

刘璐

泗洪县山河路实验学校 江苏宿迁 223900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情境教学法的适配逻辑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定义讲解—例题演示—习题训练”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符号层面,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关联。苏科版教材虽注重知识的实际背景(如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结合购物场景),但部分教师未能有效转化教材情境,使得数学学习沦为机械的公式记忆。情境教学法通过具象化场景搭建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与初中数学教学需求高度契合。一方面,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如用“电梯升降”解释正负数);另一方面,苏科版教材章节主题涵盖工程测量、经济计算等真实问题,为情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例如,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可结合“路程与速度”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变量关系分析中理解函数本质。

二、基于苏科版教材的情境教学法实践策略

1.生活化情境:消解数学与生活的隔阂

苏科版教材中大量知识点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嵌入生活场景,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用性。以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教材以“购物优惠”为引入素材,可设计分层情境活动:

(1)“超市比价”体验活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记录家中常用商品的单价(如饮料 5 元/瓶、零食 8 元/袋)。课堂上模拟超市促销场景,设置“满100 元减 20 元”“买三送一”等优惠规则,分组计算“购买 10 瓶饮料和 5 袋零食”的最省钱方案。学生需通过列不等式比较不同方案的花费,在讨论中理解“≥”“≤”的实际意义。

(2)“家庭预算”拓展任务:提供“每月零花钱 500 元”的情境,要求学生制定包含文具、书籍、娱乐的消费计划,用不等式表示各项支出的限额(如“文具费 x≤100 )。通过实际运算,学生不仅掌握不等式的解法,更体会到数学在规划中的工具价值。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的不等式符号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需求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边界。

2.问题链情境:驱动逻辑思维的递进

针对苏科版教材中逻辑性强的知识点(如几何证明),可设计阶梯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构建思维链条。以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为例:

(1)情境导入:呈现学校旗杆测量任务,提出核心问题“如何不攀爬旗杆测量其高度?”,激活学生的探究欲。

(2)问题分解:基础层:展示“同一时刻,1 米长竹竿的影长为 0.8 米”的情境,提问“影长与物高成什么关系?”(引导发现比例关系);进阶层:给出旗杆影长 12 米的测量数据,追问“能否通过竹竿与旗杆的影长比计算高度?”(关联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拓展层:增设“阴天无影子”的变式情境,引导思考“还能利用哪些相似原理测量?”(如利用镜面反射)。

(3)实践验证:组织学生分组用相似原理测量教学楼高度,记录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因素(如测量工具精度),撰写简要报告。问题链情境通过真实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深化对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理解,培养逻辑推理与建模能力。

3.探究式情境:培育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苏科版教材中的“数学活动”板块为探究情境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以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为例,可设计“图案设计工坊”情境:

(1)素材准备:提供剪纸、坐标纸、几何画板软件等工具,展示教材中的对称图案(如蝴蝶、窗花)。

(2)分层探究:基础任务:用剪纸制作轴对称图形,标注对称轴数量(强化对“对称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理解);进阶任务:在坐标纸上设计“校园文化墙”对称图案,计算对称点的坐标关系(如点(2,3)关于 y 轴对称点的坐标);创新任务:用几何画板制作动态对称图案,探究“当对称轴旋转时,对称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3)成果展示:举办“对称之美”展览,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解释设计思路(如“利用对称轴两侧全等性保证图案平衡”)。探究式情境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主动建构轴对称的性质,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现”,体现了苏科版教材“做数学”的编写理念。

三、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成效与可行性验证

1.教学成效

在苏科版教材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后,学生表现出三方面变化:一是课堂参与度提升,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单元中,主动提问的学生比例明显提升;二是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八年级几何证明题的实际情境应用题正确率提高;三是学习态度转变,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能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可行性反思

实践验证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适配性,但需注意:一是情境创设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如“二次函数”情境需聚焦“最值问题”);二是控制情境复杂度,避免无关信息干扰(如购物情境中价格数据不宜过多);三是兼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设计分层任务(如同一情境设置基础版与进阶版问题)。

四、结语

情境教学法为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生活化、问题链、探究式情境的设计,既能激活教材的情境资源,又能破解数学抽象性与学生认知具象性的矛盾。教师需持续优化情境与知识的融合度,让数学教学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尚波.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 (21): 70-73.

[2]雍小东.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 (17): 53-55.

[3]梁幂.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J]. 新课程研究,2025, (14):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