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多维思考与实践探索

作者

邓青青

云南省文山市第十一小学 663099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新课标,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随着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断地推陈出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之英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了新的里程碑。2023 年 4 月,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该计划明确提出了“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1]这一目标旨在通过德育、智慧、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多维度的协调发展,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实现整体育人的功能。[2]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五育融合的教学方式,产生协同、互补和累加效应,进一步强化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参与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 聚多维之光,护少年心芳

(一)执专业之笔,绘心育长卷——师者的知行和弦

拥有阳光乐观的心态,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意义重大,心理健康教育之关键。“五育融合”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带来助力,心理健康教学时获得更多的其他科任老师的支持。全体学科教师“并肩作战”的过程中,也能拓宽自身视野,提升育人能力。当全体科任教师都能掌握学生成长中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辅导方法的原理和机制,对干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与长期跟踪,设计“防未病”的预防活动。“服务精进”就成为全体教师突破专业局限的关键,大胆创新工作方式,针对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执经授业处,亦作育心时——师者的知行交响

身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深切体悟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尝试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凭借课标和计划的引导融入教材让学生认识自我、留意情绪、学会人际交往、懂得感恩、适应并做出调时,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也更能领会文本思想,这让我切实感受到育人的真谛。

正如五育融合教学提出,德育教师要在学生品行塑造、价值引导中传递有益心理健康的价值导向;智育教师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促进心智发展,为激发求知主动性、实现心理潜能提供条件;体育教师要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顽强意志,提升身心自尊、促进社会性发展;美育教师要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心理和谐、人格健全;劳动教师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培养心理素质,为良好生活和社会适应提供支持。[3]

(三)耕耘五育沃土,浇灌心灵繁花——掌舵者的育人图谱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具体的课程,精心开发契合本校的实情的课程内容,让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立体网络,绽放理想之花,亟待学校掌舵人深度思索、慎密擘画。审视“培养如何种人才”与“如何培育人才”的宏大命题,深思教育的鹄的、学校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下的应然之举。精准依据科学教育理论,精心构建契合学校自身发展特质的逻辑架构。充分运用课程、资源、项目、活动等多元载体,对教育手段与方法进行优化升级,不断完善健全评价体系。通过以上举措,有力推动五育融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切实落地,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营造更为优质、高效的教育环境。

(四)破学科孤境,赴多元新程——于心育幽径漫步寻光

在“五育融合”教育新趋势的大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从发展与预防的维度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心理发展的促进与问题预防,洞察学生心理的动态演变及其背后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跨学科的紧密协作与资源的充分共享,规避心理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与刻板性,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方位发展。心理健康教师需以及新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研究对象特征的变迁;以发展的视角与思维,理性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时刻密切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前沿的研究理念与成果,积极主动地尝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摆脱单一学科视野所带来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二、 五育融合之境,践学子心安征程

(一)多维绽放,万象争荣——构建助力“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在校园的育人画卷中,学校精心搭建起协调育人的工作机制,统筹五育融合的发展通途以及全员导师制的多元范式。文山市第十一小学长久以来践行并不断雕琢全员导师工作机制。秉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落实责任”的原则,为每一位学生适配的导师。凭借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开展个性化发展指引,探寻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优势与潜在能量,助力学生全面进步成长。

(二)汇融心韵,育梦芳华——开发助力“融合心育”的课程及资源

开发“融合心育”类课程,是五育融合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实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借助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知识讲座等形式开展教学,并建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文山市第十一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关注学生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课程设计灵活开放,适合多学科资源融入,以培养激发学生心理发展潜能,长期践行“润心无声”育心理念,在的德、智、体、美、劳多个领域开发精品心理健康课程,强化全程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创艺生辉,育梦全人——创新助力“全人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健全的心理健康人才,文山市第十一小学那方充满人文关怀的天地里,“馨心驿站”校园文化活动优雅绽放。学校通过线上线下交织的心理成长讲座、启迪智慧的家长指导课堂、温馨有爱的亲子活动等丰富形式,精心培育优质的公益师资力量,有力提升家长的教育指导能力,奏响家校协同的和谐乐章,助力学生迈向全面发展的光明坦途。

文山市第十一小学在“五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载体。全体教师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助力学生提升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创意思维等多元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之路铺就五彩斑斓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何妍.“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3]薛义荣.全学科育心:融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23(2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