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困境与优化对策研究
杜世忠
方正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 150800
为适应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群众文化志愿者作为联系公共文化资源和群众文化需要的桥梁,是填补基层文化服务供给缺口,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落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着招聘渠道窄造成的人员结构失衡、缺乏专业培训体系影响服务质量、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服务效率不高等实际问题,此类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也很难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文化需要。因此以新时期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为研究,对其存在的困境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对策自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困境
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志愿队伍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着错综复杂关系,从而影响社区文化志愿队伍的工作效能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仍然依靠社区公告、单位动员等传统手段,缺乏对公众开放招聘的吸引力,导致老年人比例偏高、年轻志愿者比例偏低的两极化特点,缺乏非遗传承、数字文化服务、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服务的需要。训练系统的缺陷很大,主要是关于基本礼仪的介绍,缺少针对基层文化活动设计、乡土文化挖掘、应急服务等场景化课程,且培训形式以线下集中授课为主,受时间、地域限制较大,志愿者参与度和培训效果不佳。目前,激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口头表扬、颁发证书等方面,交通补贴、餐饮补贴等物质奖励的覆盖面十分狭窄,并且缺少与志愿者升学、就业、评优等方面的互动机制,使得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导致志愿者队伍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二、新时代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优化对策
(-) 拓宽招募渠道,优化人员结构
目前我国志愿者队伍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和非专业化现象,根本原因是志愿者服务的招募渠道较为传统,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切实有效地彰显群众文化内涵,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要同步在广度与精度上着力,可以建立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多种征集模式,利用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单位设立招募站,与高校共青团合作,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实践课程”,将志愿服务列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学分;以社区宣传栏、老年大学讲座等方式为老年群体提供宣传并挖掘具有戏曲、书法、手工等方面的本土人才。
而线上则可以利用当地文旅局官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进行征集,并编制志愿者服务纪实短片和优秀志愿者事迹宣传画,以生动的事例展示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吸引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人士参加,拓宽宣传路径,优化完善宣传手段。以此为前提条件,构建需要和人才相互匹配的工作机制,期间可以预先调查了解基层群体的文化需要,确定招聘职位的具体条件,并以订单式方式进行招聘,改善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供求矛盾,实现志愿能力与人民需要的准确对接。
(二)依托分类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缺乏训练制度是造成教学质量高低不一的原因,需要构建以基本、专业、进阶为核心的分级训练方式,并考虑到普适性和针对性。首要目标就是做好基础训练,为新招聘的志愿者开设“入职必修课”,主要包括服务理念、服务礼仪、安全规范、基层文化政策解读等。采用线上课程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理论储备和实践行动的衔接,保证志愿者掌握服务基本技能。
同时还需要积极地加强职业训练,按照不同的工作类别,设置量身定做的课程,如在非遗传承服务岗,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其讲授技艺传承技能和授课方式,在数字化文化服务岗则重点开展智能手机使用、线上文化资源搜索等方面的训练;针对活动策划岗,则可以为相关志愿者中点传授文化活动方案设计、流程把控、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内容,并将案例法应用到社区邻里文化节、乡村庙会等活动,提高志愿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做好对培训内容的分类界定以后,即可打造对应的训练平台,具体操作方法是定期剧本群众文化志愿者素质提升课程,邀请来自各地的文化领域专家和资深志愿者来做主题演讲,并组织志愿者赴先进区域文化场所进行学术交流,构建“老带新”的工作模式,由资深志愿者指导新人参加,以此来打造出培训体系的闭环。
(三)完善激励保障,稳定队伍建设
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志愿者的流动性大且服务效率低,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从激励与管理两方面着手,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此举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未来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开展效果。在奖励和保障层面,构建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长效机制相互融合的立体激励体系:
第一,精神激励除发放证书和口头表扬之外,还可以设置“年度最美群体文化志愿者”和“最美文化服务者”等荣誉,在当地媒体和文化场馆公示先进事迹,组织优秀志愿者分享会,增强其荣誉感与归属感;
第二,物质激励可以体现在交通补贴和餐饮补贴方面,为志愿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此外还可以为参加过多次活动的志愿者提供文化场馆门票优惠和参加免费文化培训机会;
第三,长远激励则重点鼓励志愿者与社会力量相互合作,联合教育部门将年轻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和升学综合素养评价相互关联起来,同时联合人社局为失业人员职业者提供就业推荐的机会,以此来为志愿者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其能够有所付出,有所回报,从而增强其长期服务热情。在管理机制层面,则可以推行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打造群众文化志愿者的管理系统,可以对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自动统计服务时长,在线提交服务评价并对活动的排程进行告知,降低人为的失误。
第四,在后续工作内,需要全面做好对全流程规范的打造,从招募到培训,从培训到服务,再到考核等多方面,充分确定良好的志愿者服务职责与纪律,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如服务时长、群众满意度、任务完成度),对优秀志愿者予以表彰,对不合格志愿者进行约谈或劝离;此外还需要组建专门的工作管理队伍,由文化场馆工作人员、社区干部、资深志愿者共同组成,负责日常沟通协调、问题解决,解决志愿者队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起到核心引领作用。激励保障机制可以从根本层面激活志愿者的工作热情,确保队伍管理有人管并管得好,切实提升服务效能,让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真正惠及基层群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尚且面临着多重困境,相关单位在未来工作内,有必要从招募、培训、激励等多方面共同切入,从多维度寻找优化策略,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作为基层文化服务的“毛细血管”,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文化惠民工程落地成效与群众文化获得感,充分做好队伍建设,可以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薇. 社会价值观培育——群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5,(07):82-84.
[2]刘志萍.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01):113-115.
[3]黄莉茜. 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J].参花(上),2023,(11):131-133.
[4]洪秋月. 基层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22,(08):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