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新生:数字时代下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路径研究
朱梦雪
北京印刷学院 1026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凝结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集体记忆与美学智慧。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工作,相继出台多项重要政策:2019 年,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任务[1]; 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2]。
数字化转型中,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面临双重困境:技术上,传统静态符号体系与当代碎片化、交互式信息传播模式适配性不足;接受上,年轻受众文化认知范式已从单向接受转为参与式体验。本研究聚焦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符号现代转译路径,探索既能守住文化本真内核、又能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可行方案,为其在数字文明中构建可持续生命力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活化
科技赋能,是传统文化符号在数字浪潮中,借助数据算法、交互技术与虚拟场景的重构,实现表达形态革新的实践。它是在延续文化肌理的基础上,催生出适配数字生态的呈现方式。这种赋能如同为古老的文化符号插上了数字的翅膀,让它们得以在现代社会中以全新的姿态展现自身的魅力。
当今社会,数字化已然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渗透。[3]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符号呈现形态的重构,本质上是一场从“固态保存”到 “动态生成”的范式转换。因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具有一定时空距离,故以其为创意或符号来源的文化接受活动基本都属于一种文化记忆。[4]观者只能在既定的时空框架内进行单向度的解读。而 3D 建模、AR 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介入,通过对符号构成元素的数字化拆解与重组,赋予了文化符号动态叙事的可能。
《千里江山图》的 AR 呈现,则通过现实空间与虚拟图像的叠加,使传统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城市语境中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这种动态化的呈现,使观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符号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价值。
微信表情包中饕餮纹的“萌化”处理,体现了数字传播中符号的“去神圣化” 与“生活化”转向。饕餮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原本承载着祭祀礼仪中的威严与神秘,是等级制度与宗教信仰的象征。在表情包的语境中,严肃的文化内涵被转化为轻松的情感表达,这种转化使得古老的文化符号能够融入现代社交场景,成为年轻人情感沟通的媒介。这种传播方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扩大了符号的受众群体,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数字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构建了全新的生态系统,实现了从 “小众传播”到“大众参与”的结构性转变。数字平台凭借其开放性、互动性与即时性的特点,重构了符号传播的路径与方式,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网络。
二、寓意转化: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
寓意转化,是传统文化符号在时代更迭中,通过与社会语境、民众心理的融合,形成新诠释维度的过程。它是保留精神基因的同时,生长出契合当下的意义枝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依然能够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让古老寓意成为现代人可感知、可依托的精神资源。
中国文化中,诸多符号承载着超越物质的美好寓意。在文学领域里,“唐宋八大家”已从古文运动领军者,化为精神品格的象征。韩愈“文以载道”成为当代文化传播中价值坚守的呼唤;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总能唤起跨越时空的共鸣,赋予其积极应对生活的力量。
民俗与自然意象的寓意演化更鲜活。石榴因籽粒繁多成“多子多福”象征,传统婚俗中常有其纹样器物。如今家庭观念变迁,其寓意拓展为“家族团圆”“生命繁衍”,既保留对 “多” 的期许,又贴合现代家庭情感。梅花 “凌寒独开”,古代象征文人气节,近代成民族危亡时的坚韧图腾,今天则是创业者面对困境、普通人坚守初心的写照。
这些寓意能跨越千年,正因与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相连。近年来一些文化现代传达的作品不断出现,如故宫屋脊上的走兽,如狻猊、行什,原本是等级制度与辟邪祈福的象征。在数字文创中,这些瑞兽被转化为“守护”的符号,通过表情包里狻猊吐舌的俏皮姿态,传递“守护日常小确幸”的寓意;在手游《故宫:口袋宫匠》中,行什的防雷传说被演绎为“为玩家抵挡失败”的技能设定,让古代祥瑞观与当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相呼应。
三、跨界融合:传统文化符号的多维价值拓展
跨界融合,是传统文化符号突破领域壁垒。它并非简单挪用符号元素,而是深挖精神内核后进行创造性整合,让传统符号从单一文化载体,成长为兼具经济、教育、社交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传统文化符号的跨界融合,首先体现在其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上,从单纯的文化展示空间走向商业消费、日常社交、教育实践等多个领域。这种形态转变,使得文化符号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的展柜或学术研究的文本中,而是成为融入现代生活肌理的活性元素。
在商业设计领域,符号以“经典元素现代表达”呈现。如李宁将敦煌飞天纹样与运动服饰结合,让“轻盈灵动”的文化意境适配潮流审美,契合当代年轻人对国潮文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对符号精神内涵的提炼,使其与产品的功能属性相匹配,从而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在教育领域,则体现为“知识传递场景化”,故宫“数学课程”把太和殿建筑比例、斗拱结构等符号,转化为互动课题,学生在搭建数字斗拱时,既懂传统智慧又学几何原理,让符号成为跨学科桥梁。
传统文化符号能够实现跨界融合的深层机制,在于其核心精神基因的可移植性与现代语境的适应性。这种机制并非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一个“基因提取 — 语境适配 — 意义重构” 的动态过程,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找到符号内涵与现代场景的契合点。
四、结语
在数字技术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文化符号要实现现代转译,绝非单一途径所能达成,而是科技赋能、寓意转化与跨界融合这三条路径相互缠绕、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传统符号的转译,核心在于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尺度。那些外在的形态、传播的方式以及应用的场景可以根据时代发展而改变,但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人文精神却必须坚守。如果一味追求技术的花哨而忽略文化内涵,符号就会变得空洞无物;若单纯为商业利益而不顾及传统本真,就会导致传统的扭曲。未来的实践中,必须以“创造性转化”为准则,既要敢于对传统进行解构,又要善于对意义进行重构,既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又要坚守文化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等.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Z].2019.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Z].2022.
[3] 陆作生,赵修涵,谭丽.视觉训练:防控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的方法及应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8): 27-32.
[4] 邵明华,高洋.数字技术何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基于文化产业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04):56-64.
作者简介:朱梦雪 出生年月日:1998 年4 月1 日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河南永城 学历:硕士 专业: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