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资源开发与实施策略

作者

倪骏

深圳市龙华区博雅实验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100

引言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劳动教育无疑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极为重要的基础支撑。近些年来,国家相继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清晰且明确地提出,要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养的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人才培养的整体流程当中。在实际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进程中,存在着好些亟待解决的困难情形。部分学校未能对劳动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仅仅把它当作是简单的体力劳作看待。并且,教育资源处于分散状态,学校内部的劳动场地十分有限,校外的实践基地同样匮乏,各类资源未能形成切实有效的联动效应。此外,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学生兴趣严重脱节,很难唤起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鉴于这样的状况,系统性地开展针对劳动教育项目资源的开发以及实施策略方面的研究工作,冲破资源之间的阻碍,优化具体的实施路径,已然成了促使中小学劳动教育能够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的关键任务,势在必行。

1 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资源开发与实施的价值意蕴

1.1 筑牢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根基

劳动教育具有知识教导、技能培育以及价值塑造等多方面的功能。对项目资源开展科学地开发以及有效地落实,能够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给予稳固的保障。凭借多样化的劳动项目,学生在掌握诸如种植、烹饪、手工制作这类实用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科学、数学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参与劳动的进程里,学生需要历经观察、思索、尝试、完善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这能够切实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劳动当中的协作分工、成果共享等环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沟通本领以及责任意识,促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帮助学生成长为拥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

1.2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劳动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着诸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精益求精”等多样且丰富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项目资源的开发,为传承这些文化的精华要义,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与依托。经由开发像“传统手工艺制作”“节气农事体验”这类具有特色的项目,学生能够更为贴近地去接触剪纸、陶艺、农耕等传统的劳动方式,从而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以及独具匠心之处。与此同时,在资源开发进程里,融入现代劳动的相关元素,例如“智能家居搭建”“环保创意设计”等项目内容,这使得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传统劳动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所产生的创新变化。这种把古代与现代相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劳动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价值,形成深入且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之感,以及创新传承的责任意识。

2 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资源开发与实施的优化路径

2.1 构建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

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要突破学校围墙的限制,构建起“校内 + 校外 + 家庭”多元协作的整合模式。校内方面,得充分激活现有的资源条件,比如把教学楼屋顶、操场周边的闲置空地打造成“微型农场”,将食堂后厨、实验室改建成劳动实践场所,进而开发出“校园植物养护”“食堂帮厨体验”之类的项目;而且还要梳理学科教材里包含的劳动要素,达成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融合。校外的话,则需要主动联系地方上的各类资源,和农业合作社、工业园区、非遗传承场所、社区服务站点等签署合作协定,建立起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设计“农事劳作”“工业生产参观”“非遗技艺研习”“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项目。家庭这一方面,通过发放“家庭劳动清单”,引导家长鼓励学生参与诸如整理房间、烹饪饭菜、家庭绿植照料等家务劳动,以此凝聚家校共同育人的力量。举个例子,某所小学与本地植物园携手,推出了“植物奥秘探索”劳动项目,学生在植物园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植物种植、标本制作活动,并且结合科学课学到的知识完成观察报告,实现了校内校外资源的有效衔接 。

2.2 设计分层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定,得充分考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性以及其认知的规律走向,从而构建起层次分明、逐步进阶的体系。对于低年级学生,课程主要围绕“生活自理劳动”展开,规划出如“整理书包”“系鞋带”“简单餐具清洗”等相关项目。借助充满游戏趣味的方式,目的在于培育学生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劳动观念意识。中年级阶段,课程重点集中在“校园服务劳动”与“家庭劳动拓展”方面,设计了像“班级卫生管理”“校园图书整理”“家庭餐桌布置”“衣物收纳”这类项目。通过这些引导学生去承担他们能力范围内的劳动职责。到了高年级,课程着重偏向“生产实践劳动”与“社会公益劳动”,开发出“农作物种植与收获”“手工制品制作与义卖”“社区环境整治”“敬老院志愿服务”等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艺以及社会担当意识。

2.3 创新沉浸式体验的实践实施模式

劳动教育的开展打破“课堂讲授”这种传统方式,运用沉浸式体验的模式,让学生于真实的劳动场景里面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一方面,施行“项目式劳动学习”,以特定任务作为驱动力量,指引学生依靠自身完成项目从规划到执行再到总结的整套流程。比如,开展“校园义卖活动”这一项目,学生要自行分组,完成商品制作(例如手工饰品、烘焙食品)、成本计算、宣传推广、现场售卖以及善款捐赠等步骤,在实际操作当中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劳动实践周”“研学旅行”等时机,组织学生集中投入沉浸式劳动。就拿某中学而言,其每年举办“田园劳动实践周”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外农场,学生和农民一起吃住并且共同劳作,参与蔬菜种植、家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之类的劳动,经过一周的沉浸式体验,不光掌握了劳动方面的技能,还对劳动的辛苦与价值有了更为深切的领会。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方面的手段,搭建起“劳动教育线上平台”,上传劳动项目指导视频、学生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知识科普等相关内容,学生能够在线学习劳动技能,分享劳动方面的感悟,达成线上线下互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结语

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资源的开发及推行,属于一项具有系统性特点的工作,它同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及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其具备的价值,不但体现在为学生稳固成长基础、传承劳动文化层面,还体现在突破教育面临的难题、与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匹配方面。借由搭建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规划分层逐步推进的课程内容体系、创设沉浸式体验的实践模式、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切实突破劳动教育发展遇到的阻碍,推动资源得到高效运用以及实施路径得到优化。在今后的时间里,中小学应该更进一步深化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不断探寻资源开发与推行的全新办法、全新途径,使得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学生成长的整体历程,协助学生于劳动过程中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塑造良好品格,成长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重大使命的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刘亚林. 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J].天津教育,2025,(22):95-97.

[2]胡佳新. 中小学项目式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教育评论,2025,(08):64-74.

[3]褚宏勇. 城区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整合与实践[J].新校园,2025,(07):38-39.